星期一, 3月 19, 2007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 - 1812序曲
西元一八一二年秋冬交替之際的九月,法國部隊在拿破崙領軍下,千里長征,於莫斯科附近與俄軍進行一場殊死戰,雙方戰況慘烈,而就在法軍瀕臨城下之際,俄國沙皇下令採「焦土抗戰」策略,火燒莫斯科城。時值寒冬,法軍面臨惡劣天候,彈盡糧絕,俄軍乃趁勢追擊,六十萬法國遠征軍僅剩三萬餘人全身而退。此役也使拿破崙王國顯露敗跡,急走直下。
 
  一八八零年,為了紀念這場光榮的歷史戰役,也為了慶祝即將在莫斯科所舉行的「1812」藝術博覽會的開幕,當時主掌莫斯科博物館的尼可拉‧魯賓斯坦(Nicolay Rubinstein)便邀請柴科夫斯基創作一首熱鬧的應景曲子。起初不甚願意的柴科夫斯基,看在與魯賓斯坦的私下交情下勉為答應。整個創作時間僅花了一個多月,柴科夫斯基曾自我評論說,這首曲子非常的吵雜而喧鬧,甚至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可言。不過,它今天受歡迎的程度,大概是柴科夫斯基所始料未及的吧!全曲於一八八二年八月二日,在克林姆林宮所屬之瑞迪摩大教堂的落成典禮中舉行首演(該教堂已於1917年俄國革命中遭燒毀),動用了一支擴編後的管絃樂團、一支銅管樂團、數尊加農炮,配合教堂的大鐘,氣勢懾人,轟動一時。音樂在大提琴拉奏俄國著名的聖詠調「天佑吾民」中開始,陰鬱低沉的旋律,描寫俄法大戰時人民的痛苦。隨之小號與木管進入,在凱旋般旋律之後,則是由法國國歌「馬賽曲」、俄國國歌「神佑沙皇」與多首俄國民謠所交織而成的緊湊樂段,藉之紀錄戰場上激烈的情狀。在一段弦樂齊奏中,音樂再次回到低沉的氛圍,卻也鋪陳了後段熱情的激發,此時俄國國歌主題再起,管絃樂和鐘聲齊鳴,與厚重的加農炮共同為這首曲子衝撞出結尾的高潮。(文/ 陳良璣)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

free web counter
free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