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家簡介
Yehudi Menuhin 曼紐因 生卒年月日:April 22,1916- March 12, 1999
國籍:美國
小提琴家、指揮家,1916年4月2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 1999年3月12日在德國柏林逝世。曼紐因4歲學習小提琴,7歲以獨奏家的身份與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演出,1929年在華爾特(Bruno Walter)指揮柏林愛樂下,於一場音樂會中演奏巴赫、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曼紐因30年代到巴黎跟隨安奈斯可學習,1932年在艾爾加親自指揮下錄製了艾爾加小提琴協奏曲。1950年後,曼紐因逐漸把演出重心放在指揮上。1958年到1968年擔任巴斯音樂節總監,1969年在英國溫莎創辦曼紐因節慶管弦樂團。後來又創辦曼紐因音樂學校。1987年與香港出版商合辦亞洲青年管弦樂團,並擔任該團音樂總監。英國皇室在1965授予曼紐因勳爵士稱號,1993年被封為英國的終身勳爵。(文/ 陳效真)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大衛歐伊斯特拉夫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而在世紀中葉,他更是唯一可以和海飛茲平起平坐,甚至更引起騷動和喜愛的名家。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後來被視為由他代表的俄羅斯小提琴樂派中,他其實是唯一的異類,因為他是眾多俄羅斯傑出小提琴家中,少數不出自雷奧普奧阿一繫的提琴家。他從小到大隻追隨一位老師,而這位彼得.史托歷亞斯基先生卻是承襲波蘭和捷克的斯拉夫繫統,在他的門下出了另一位二十世紀偉大的小提琴家,那就是納坦.密爾斯坦。歐伊斯特拉夫的琴技雖然顯赫,但是他演奏生涯的前半段卻走得並不順暢,在波蘭舉行的維尼奧夫斯基大賽中,他因為種族歧視的問題敗在女性小提琴家涅芙的手下,之後二次大戰和東西冷戰更讓他遲遲無法展開國際演出的生涯。但是與國際樂壇的延遲會面給了他充裕的時間成長,結果就是當他在五零年代在西方首度露面時,所有的樂人見到的是一位經過完整琢磨、天賦加上後天努力共同成就的小提琴名家。
Fritz Kreisler
Nathan Milstein
Arthur Grumiaux
Jascha Heifetz
雅沙·海飞兹(Jascha Heifetz,1900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俄裔美籍小提琴家。海飞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他以幹練、快速而著称,作风霸气而恢宏,技巧惊人而精确。他的舞台形象给人冷峻的感觉,特别是当他展现超技作品的时候,冷静干脆地掌握每一刻凝聚的音符,牵动着观众每根神经。
海飞兹出生于一个當時屬於俄罗斯的維爾紐斯的犹太人家庭,家境清贫但却有着优异的音乐血统。海飛茲的父親是維爾納交響樂團的首席,而海飛茲從三歲起開始習琴。他是個音樂神童,在七歲於科夫诺(現為立陶宛考纳斯)首演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
十二岁时,海飞兹在柏林演奏時遇見當時著名奧地利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當克萊斯勒聽完海飛茲的演出後驚嘆地說:“現在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琴都折斷了。”海飛茲的少年時代大多在歐陸巡迴演出。1917年10月27日是海飛茲在美国的首次演出,並从此定居在美國拓展其演奏生涯。
海飛茲擁有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及一把1742年的瓜內里名琴。在音乐会他上喜欢用瓜内里琴,这把琴萨拉萨蒂生前用过,有着极美的音色。
Mischa Elman
Paganini
尼可羅·帕格尼尼出生於義大利的熱那亞, 是Antonio and Teresa (née Bocciardo) Paganini的兒子,根據由 Peter Lichtenthal為她寫的傳記,帕格尼尼在她五歲的時候,他爸爸開始敎他曼陀鈴,在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小提琴,更在十歲時就開始作曲了,在十二歲時她第一次公開演出,帕格尼尼十幾歲的時候跟著許多不同的老師學習,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對於他的成功他沒有辦法妥善的處理;在他十六歲時,他就開始賭博和酗酒,就在著這個時候,一位不知名的女性救了他,他把她帶到他的家去,在那裡他又開始學習小提琴學了三年,在這個時段她也彈奏吉他。
在他23歲的時候,他又重新出現了,當他不在旅遊時,他成為了PRINCESS LUCCA的宮廷樂隊總監,他在米蘭(1813年)、維也納(1828年)、倫敦和巴黎(1831年)首演以後,他高超的小提琴技巧在人們之間廣為流傳,帕格尼尼是世界上第一個不須別人資助而可以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的音樂家,他成為一個超級巨星,並用它那魔鬼般得技巧演奏。
有一個傳說,帕格尼尼將他的靈魂出賣給了魔鬼,換來他那高超的技巧,對於這個傳說帕格尼尼很滿意,甚至有人說這是他自己說的,在他演奏時,他會翻白眼,他搖晃的站姿、長而零亂的頭髮、蒼白的臉龐、憔悴的身軀都讓這個傳說顯的更加真實,他充滿熱情激烈的演出讓觀眾流淚,有的人甚至還暈倒。
帕格尼尼給那他唯一曾經擁有過的小提琴取名叫葛尼律火炮,主要是反映這琴本身所發出來的聲音有如大炮一般,這把 小提琴 的弦幾乎都在同一個平面上,這和其它為了避免演奏到其它玹而有個曲度的提琴是完全相反的,而這把特別的提琴確也讓帕格尼尼能夠一次拉出兩條或許是三條玹的樂音。
他在1833年的巴黎受埃克托 柏遼茲----- 一位曾經幫帕格尼尼譜過一首叫義大利的領袖的曲子的樂家──演出一場中提琴協奏曲。
他的健康逐漸惡化是由於長期使用水銀混合物而導致水銀中毒,這個病促使他無法再繼續演奏小提琴,於是只能在 1834年退休,並於1840年5月27日病逝於義大利的尼塞。
他給後人留下的作品有奏鳴曲、狂想曲系列,六首 小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數個 吉它作品等。
帕格尼尼在交響樂團中的成就是令人感到優雅的. 配合穩當的配樂,有他在樂團裡是非常鼓舞的,有批評說帕格尼尼的協奏曲是既冗長而乏味: 一首快板 迴旋曲 的結尾可以重復幾遍,在他的生涯中,所有 協奏曲 中,演奏 小提琴 的部份都是保密的,他也從不在與交響樂團的排練中演奏 小提琴 獨奏,一直到他死時也不過只有兩首曲被出版,然而,帕格尼尼的弟子卻也機伶地在他死後每年出版一首曲,每一次在舞台上的成功,都是為了下一次的再成功而鋪路,現今已知的 協奏曲 雖然只有六首( 其中最後兩首的交響樂部份已失傳.),但他的 吉它、弦樂器、尤其是 小提琴 的作品,都已使他那獨特的技巧成為後世標準的準則。
Joseph Szigeti
Itzhak Perlman
帕爾曼1945年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他的父親雖是一位理髮師,卻十分喜愛歌劇。當他發現自己兩歲半的兒子竟能哼出歌劇中的旋律時,十分驚訝而高興。一年後的一天,兒子向他要小提琴,說是從收音機裏聽到一個人把小提琴拉得那麼好。父親告訴他,那人叫海菲茲。帕爾曼從此記住了這個名字。然而一年後,他患上了小兒麻痹症,致使他雙腿殘廢,再也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外面玩耍,這對只有4歲的帕爾曼來說,實在是天大的不幸。不幸中的萬幸是他還有小提琴。於是,他便將童年所有的樂趣和夢想都傾注到了小提琴上。
帕爾曼沒有向命運低頭,他以頑強的毅力學習小提琴。帕爾曼的父母也沒有放棄寄予在孩子身上的希望,他們認為帕爾曼的殘疾只是音樂上的一個阻礙,但音樂始終還是音樂,就算他走不了路,並不意味他的手動不了。於是,坐在輪椅上的帕爾曼每天下午練琴3個小時,枯燥的練習對於一個行動不便的孩子來說,是一個異常艱辛的過程,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不久,他進入特拉維夫的“舒拉米特音樂學校”開始隨女小提琴家芙卡·戈德加特學琴。與別的孩子不同,帕爾曼是坐在輪椅上由母親推著去音樂學校上課的。由於帕爾曼的成績十分出眾,經常在校舉行示範表演音樂會,還常常被選中在訪問或講學的大藝術家面前拉琴。或許造物主是公正的,雖然帕爾曼沒有正常人的雙腿,卻有著一雙大而又靈巧的雙手。在音樂學校的8年學習,帕爾曼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並開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了。
1963年,18歲的帕爾曼首次在卡內基大廳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在音樂會上,他演奏了維尼亞夫斯基的《升F小調第一協奏曲》,贏得滿堂喝彩。從那一刻起,這位坐在輪椅上演奏小提琴的年輕人已經贏得了美國聽眾的心。第二年,他又獲得“列文垂特國際音樂比賽”的金獎,一舉揚名世界,成為當時國際樂壇最令人矚目的青年小提琴家之一。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帕爾曼開始了他廣泛而輝煌的世界性演奏生涯。
有一次,帕爾曼在紐約市“林肯中心”演奏,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演奏了幾個音節後,“啪”的一聲,有條琴弦斷了!大家心想他只能換一把琴,或者換上一條新弦才能重新演奏了。出乎大家意料,他稍作停頓後,向指揮示意,繼續演奏。他傾注了所有的熱情與力量,用僅余的三根弦來演奏。在交響樂團的伴奏中,帕爾曼隨著演奏的進行,在腦海中變更音符,改編曲子,演奏出全新的樂曲來。演奏完畢,整個音樂廳出現令人敬畏的寂靜,比平常持續得更久,然後全體聽眾紛紛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與歡呼,這場異乎尋常的演奏,深深感動了在場每一個人。帕爾曼微笑著,用手帕擦拭額頭的汗,向聽眾鞠躬致意。他謙虛地說:“有時候,一位演奏家的任務是要能夠利用手上所有的,創造出最好的音樂!”
帕爾曼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他有5個孩子,4個孩子愛好音樂,一個女兒是專業鋼琴家。當鋼琴家的女兒從8、9歲起就開始迷上了彈琴,他和妻子為女兒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條件,從未過多干預。而當他們的一個兒子喜歡上吹小號和打擊樂,帕爾曼建議他去上課學習,他不願意,只願在家自學,但卻非常開心,這就足夠了。帕爾曼說:“如果我聽說某個孩子從音樂學校畢業後卻恨上了音樂說,‘我以後再也不想彈琴了’,那才是最糟糕的事,特別是對於天才而言。”
帕爾曼的才華橫溢還在於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到了其他方向。他為卓別林錄製唱片,與偉大的爵士樂大師奧斯卡·彼得森共同創作。像許多輝煌的藝術家一樣,他展現了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並不斷地擴展音樂的邊界。除了演奏傳統作品和教學、指揮之外,帕爾曼還能琴韻一轉,或爵士或鄉謠或者流行歌曲或者電影配樂,在他的小提琴上展現出一派現代風情。在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單》中,就能聽到他那優婉動人的琴聲。帕爾曼熱愛電影音樂,錄製了大量的電影音樂,比如中國觀眾所熟悉的《走出非洲》、《天堂影院》、《雨人》等影片中的音樂。在張藝謀的影片《英雄》中小提琴音樂也是與帕爾曼合作的。這也是他與華裔作曲家譚盾的一次歷史性合作。在配樂過程中譚盾還特意把帕爾曼心愛的小提琴琴弦調松,使得發出的聲音充滿遠古、粗獷的味道以及蒼茫的意境,從而與電影本身的氣質完美結合。
身為一個殘障的人,帕爾曼珍惜自己生命裏的每一分鐘,世界各地不停地授課、演奏,讓他的生命裏一刻也難以離開音樂。而對於與自己遭遇相同的殘障人士,他的關心和支援,更顯出他對生命的珍視。現在,他是“美國國際殘疾人善後組織”成員。他用自己的錢,在紐約和哈瓦那等地籌建殘疾兒童醫院。有一次,一位殘疾婦女見到他感慨地說:“看到你沒有自暴自棄,我太羨慕你了。”帕爾曼卻幽默地回答說:“太太,我的‘麻痹症’僅僅是在腿上”
國籍:美國
小提琴家、指揮家,1916年4月2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 1999年3月12日在德國柏林逝世。曼紐因4歲學習小提琴,7歲以獨奏家的身份與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演出,1929年在華爾特(Bruno Walter)指揮柏林愛樂下,於一場音樂會中演奏巴赫、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曼紐因30年代到巴黎跟隨安奈斯可學習,1932年在艾爾加親自指揮下錄製了艾爾加小提琴協奏曲。1950年後,曼紐因逐漸把演出重心放在指揮上。1958年到1968年擔任巴斯音樂節總監,1969年在英國溫莎創辦曼紐因節慶管弦樂團。後來又創辦曼紐因音樂學校。1987年與香港出版商合辦亞洲青年管弦樂團,並擔任該團音樂總監。英國皇室在1965授予曼紐因勳爵士稱號,1993年被封為英國的終身勳爵。(文/ 陳效真)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大衛歐伊斯特拉夫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而在世紀中葉,他更是唯一可以和海飛茲平起平坐,甚至更引起騷動和喜愛的名家。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後來被視為由他代表的俄羅斯小提琴樂派中,他其實是唯一的異類,因為他是眾多俄羅斯傑出小提琴家中,少數不出自雷奧普奧阿一繫的提琴家。他從小到大隻追隨一位老師,而這位彼得.史托歷亞斯基先生卻是承襲波蘭和捷克的斯拉夫繫統,在他的門下出了另一位二十世紀偉大的小提琴家,那就是納坦.密爾斯坦。歐伊斯特拉夫的琴技雖然顯赫,但是他演奏生涯的前半段卻走得並不順暢,在波蘭舉行的維尼奧夫斯基大賽中,他因為種族歧視的問題敗在女性小提琴家涅芙的手下,之後二次大戰和東西冷戰更讓他遲遲無法展開國際演出的生涯。但是與國際樂壇的延遲會面給了他充裕的時間成長,結果就是當他在五零年代在西方首度露面時,所有的樂人見到的是一位經過完整琢磨、天賦加上後天努力共同成就的小提琴名家。
Fritz Kreisler
Nathan Milstein
Arthur Grumiaux
Jascha Heifetz
雅沙·海飞兹(Jascha Heifetz,1900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俄裔美籍小提琴家。海飞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他以幹練、快速而著称,作风霸气而恢宏,技巧惊人而精确。他的舞台形象给人冷峻的感觉,特别是当他展现超技作品的时候,冷静干脆地掌握每一刻凝聚的音符,牵动着观众每根神经。
海飞兹出生于一个當時屬於俄罗斯的維爾紐斯的犹太人家庭,家境清贫但却有着优异的音乐血统。海飛茲的父親是維爾納交響樂團的首席,而海飛茲從三歲起開始習琴。他是個音樂神童,在七歲於科夫诺(現為立陶宛考纳斯)首演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
十二岁时,海飞兹在柏林演奏時遇見當時著名奧地利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當克萊斯勒聽完海飛茲的演出後驚嘆地說:“現在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琴都折斷了。”海飛茲的少年時代大多在歐陸巡迴演出。1917年10月27日是海飛茲在美国的首次演出,並从此定居在美國拓展其演奏生涯。
海飛茲擁有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及一把1742年的瓜內里名琴。在音乐会他上喜欢用瓜内里琴,这把琴萨拉萨蒂生前用过,有着极美的音色。
Mischa Elman
Paganini
尼可羅·帕格尼尼出生於義大利的熱那亞, 是Antonio and Teresa (née Bocciardo) Paganini的兒子,根據由 Peter Lichtenthal為她寫的傳記,帕格尼尼在她五歲的時候,他爸爸開始敎他曼陀鈴,在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小提琴,更在十歲時就開始作曲了,在十二歲時她第一次公開演出,帕格尼尼十幾歲的時候跟著許多不同的老師學習,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對於他的成功他沒有辦法妥善的處理;在他十六歲時,他就開始賭博和酗酒,就在著這個時候,一位不知名的女性救了他,他把她帶到他的家去,在那裡他又開始學習小提琴學了三年,在這個時段她也彈奏吉他。
在他23歲的時候,他又重新出現了,當他不在旅遊時,他成為了PRINCESS LUCCA的宮廷樂隊總監,他在米蘭(1813年)、維也納(1828年)、倫敦和巴黎(1831年)首演以後,他高超的小提琴技巧在人們之間廣為流傳,帕格尼尼是世界上第一個不須別人資助而可以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的音樂家,他成為一個超級巨星,並用它那魔鬼般得技巧演奏。
有一個傳說,帕格尼尼將他的靈魂出賣給了魔鬼,換來他那高超的技巧,對於這個傳說帕格尼尼很滿意,甚至有人說這是他自己說的,在他演奏時,他會翻白眼,他搖晃的站姿、長而零亂的頭髮、蒼白的臉龐、憔悴的身軀都讓這個傳說顯的更加真實,他充滿熱情激烈的演出讓觀眾流淚,有的人甚至還暈倒。
帕格尼尼給那他唯一曾經擁有過的小提琴取名叫葛尼律火炮,主要是反映這琴本身所發出來的聲音有如大炮一般,這把 小提琴 的弦幾乎都在同一個平面上,這和其它為了避免演奏到其它玹而有個曲度的提琴是完全相反的,而這把特別的提琴確也讓帕格尼尼能夠一次拉出兩條或許是三條玹的樂音。
他在1833年的巴黎受埃克托 柏遼茲----- 一位曾經幫帕格尼尼譜過一首叫義大利的領袖的曲子的樂家──演出一場中提琴協奏曲。
他的健康逐漸惡化是由於長期使用水銀混合物而導致水銀中毒,這個病促使他無法再繼續演奏小提琴,於是只能在 1834年退休,並於1840年5月27日病逝於義大利的尼塞。
他給後人留下的作品有奏鳴曲、狂想曲系列,六首 小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數個 吉它作品等。
帕格尼尼在交響樂團中的成就是令人感到優雅的. 配合穩當的配樂,有他在樂團裡是非常鼓舞的,有批評說帕格尼尼的協奏曲是既冗長而乏味: 一首快板 迴旋曲 的結尾可以重復幾遍,在他的生涯中,所有 協奏曲 中,演奏 小提琴 的部份都是保密的,他也從不在與交響樂團的排練中演奏 小提琴 獨奏,一直到他死時也不過只有兩首曲被出版,然而,帕格尼尼的弟子卻也機伶地在他死後每年出版一首曲,每一次在舞台上的成功,都是為了下一次的再成功而鋪路,現今已知的 協奏曲 雖然只有六首( 其中最後兩首的交響樂部份已失傳.),但他的 吉它、弦樂器、尤其是 小提琴 的作品,都已使他那獨特的技巧成為後世標準的準則。
Joseph Szigeti
Itzhak Perlman
帕爾曼1945年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他的父親雖是一位理髮師,卻十分喜愛歌劇。當他發現自己兩歲半的兒子竟能哼出歌劇中的旋律時,十分驚訝而高興。一年後的一天,兒子向他要小提琴,說是從收音機裏聽到一個人把小提琴拉得那麼好。父親告訴他,那人叫海菲茲。帕爾曼從此記住了這個名字。然而一年後,他患上了小兒麻痹症,致使他雙腿殘廢,再也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外面玩耍,這對只有4歲的帕爾曼來說,實在是天大的不幸。不幸中的萬幸是他還有小提琴。於是,他便將童年所有的樂趣和夢想都傾注到了小提琴上。
帕爾曼沒有向命運低頭,他以頑強的毅力學習小提琴。帕爾曼的父母也沒有放棄寄予在孩子身上的希望,他們認為帕爾曼的殘疾只是音樂上的一個阻礙,但音樂始終還是音樂,就算他走不了路,並不意味他的手動不了。於是,坐在輪椅上的帕爾曼每天下午練琴3個小時,枯燥的練習對於一個行動不便的孩子來說,是一個異常艱辛的過程,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不久,他進入特拉維夫的“舒拉米特音樂學校”開始隨女小提琴家芙卡·戈德加特學琴。與別的孩子不同,帕爾曼是坐在輪椅上由母親推著去音樂學校上課的。由於帕爾曼的成績十分出眾,經常在校舉行示範表演音樂會,還常常被選中在訪問或講學的大藝術家面前拉琴。或許造物主是公正的,雖然帕爾曼沒有正常人的雙腿,卻有著一雙大而又靈巧的雙手。在音樂學校的8年學習,帕爾曼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並開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了。
1963年,18歲的帕爾曼首次在卡內基大廳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在音樂會上,他演奏了維尼亞夫斯基的《升F小調第一協奏曲》,贏得滿堂喝彩。從那一刻起,這位坐在輪椅上演奏小提琴的年輕人已經贏得了美國聽眾的心。第二年,他又獲得“列文垂特國際音樂比賽”的金獎,一舉揚名世界,成為當時國際樂壇最令人矚目的青年小提琴家之一。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帕爾曼開始了他廣泛而輝煌的世界性演奏生涯。
有一次,帕爾曼在紐約市“林肯中心”演奏,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演奏了幾個音節後,“啪”的一聲,有條琴弦斷了!大家心想他只能換一把琴,或者換上一條新弦才能重新演奏了。出乎大家意料,他稍作停頓後,向指揮示意,繼續演奏。他傾注了所有的熱情與力量,用僅余的三根弦來演奏。在交響樂團的伴奏中,帕爾曼隨著演奏的進行,在腦海中變更音符,改編曲子,演奏出全新的樂曲來。演奏完畢,整個音樂廳出現令人敬畏的寂靜,比平常持續得更久,然後全體聽眾紛紛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與歡呼,這場異乎尋常的演奏,深深感動了在場每一個人。帕爾曼微笑著,用手帕擦拭額頭的汗,向聽眾鞠躬致意。他謙虛地說:“有時候,一位演奏家的任務是要能夠利用手上所有的,創造出最好的音樂!”
帕爾曼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他有5個孩子,4個孩子愛好音樂,一個女兒是專業鋼琴家。當鋼琴家的女兒從8、9歲起就開始迷上了彈琴,他和妻子為女兒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條件,從未過多干預。而當他們的一個兒子喜歡上吹小號和打擊樂,帕爾曼建議他去上課學習,他不願意,只願在家自學,但卻非常開心,這就足夠了。帕爾曼說:“如果我聽說某個孩子從音樂學校畢業後卻恨上了音樂說,‘我以後再也不想彈琴了’,那才是最糟糕的事,特別是對於天才而言。”
帕爾曼的才華橫溢還在於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到了其他方向。他為卓別林錄製唱片,與偉大的爵士樂大師奧斯卡·彼得森共同創作。像許多輝煌的藝術家一樣,他展現了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並不斷地擴展音樂的邊界。除了演奏傳統作品和教學、指揮之外,帕爾曼還能琴韻一轉,或爵士或鄉謠或者流行歌曲或者電影配樂,在他的小提琴上展現出一派現代風情。在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單》中,就能聽到他那優婉動人的琴聲。帕爾曼熱愛電影音樂,錄製了大量的電影音樂,比如中國觀眾所熟悉的《走出非洲》、《天堂影院》、《雨人》等影片中的音樂。在張藝謀的影片《英雄》中小提琴音樂也是與帕爾曼合作的。這也是他與華裔作曲家譚盾的一次歷史性合作。在配樂過程中譚盾還特意把帕爾曼心愛的小提琴琴弦調松,使得發出的聲音充滿遠古、粗獷的味道以及蒼茫的意境,從而與電影本身的氣質完美結合。
身為一個殘障的人,帕爾曼珍惜自己生命裏的每一分鐘,世界各地不停地授課、演奏,讓他的生命裏一刻也難以離開音樂。而對於與自己遭遇相同的殘障人士,他的關心和支援,更顯出他對生命的珍視。現在,他是“美國國際殘疾人善後組織”成員。他用自己的錢,在紐約和哈瓦那等地籌建殘疾兒童醫院。有一次,一位殘疾婦女見到他感慨地說:“看到你沒有自暴自棄,我太羨慕你了。”帕爾曼卻幽默地回答說:“太太,我的‘麻痹症’僅僅是在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