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
選自《唱片裡的世界》
陳立 編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
樂聖貝多芬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偉大人物,他的九大交響曲與眾多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都是人類文明的高度結晶。由於貝多芬的偉大,因而平時音樂愛好者們所能接觸到的一些有關傳媒的文字介紹,就多把貝多芬形象塑造成為“高、大、全”式的人物。給人印象彷彿貝多芬生來就不曾是肉體凡胎,而是一位至高無上的音樂之神,人們把對他的膜拜和敬仰在傳播中自覺與不自覺地給予完全神化,好像只有這樣才更能表現出其音樂的偉大。這種偏頗的宣傳對於深入了解貝多芬及其作品來說是很不利的。
殊不知如果我們能夠有機會多聽聽貝多芬的一些非主流作品,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其實貝多芬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他的作品也並非款款精彩,他在世時也有七情六欲,也曾為人生不平而沮喪,他也和常人一樣時不時地犯些錯誤,雖然他作有表現性格剛毅不趨炎附勢的第三交響曲,也有氣吞山河不向命運妥協的第五交響曲,並在這些作品中充分表現了他鮮明的思想與正面形象,但作為一個人,在生活面臨種種危機之時,他也不乏為五斗米折腰而作一些應景式的作品以求裹腹,諸如:《威靈頓的勝利》和《三重奏協奏曲》 等就是如此。當然僅憑這些雖絲毫也不能損毀貝多芬的偉大形象,但是通過聆聽這些樂曲卻可以使我們感覺到作為一名普通人貝多芬五味人生的內心情感。
貝多芬為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樂隊而作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號)與那些具有反映歷史重大題材與博大精深充滿人類至愛、每個音符鬥迸發著思想火花的交響曲相比有著很多的差別。這首《三重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當時憤世嫉俗的貝多芬在寫在他的《英雄交響曲》的同時,又要為取悅於他的一位貴族學生同時也是他的主要經濟贊助人魯道夫公爵而創作。這位魯道夫公爵曾經當了貝多芬20多年的鋼琴學生,在此期間他曾經給予過貝多芬以極為豐厚的報酬與物質資助,從而使貝多芬能得以減輕生活的重負而專心從事作曲並為世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駭俗之作。從這個意義上講,魯道夫公爵的善舉確實值得稱頌。貝多芬為了感謝公爵遂決定創作一首作品題獻給他,以示回報。運用什麼體裁寫作使貝多芬大傷腦筋,雖然當時公爵已做了貝多芬多年的學生,但據資料證實,魯道夫公爵的琴藝仍屬極為一般。貝多芬為了讓這位特殊的學生能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社交場所中具有顯山露水公開上台演奏的機會與能力,於是反覆思量後便決定採用以三重協奏曲的形式來進行音樂創作。
《三重協奏曲》是貝多芬運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件樂器的組合與交響樂隊相對置形式寫成的一首協奏曲。在這首作品中,貝多芬將室內樂纖細溫暖的重奏形式與大型的具有磅礴氣勢的交響性協奏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出一種生機盎然的新形式。雖然這一形式並非由貝多芬所創立,並且這首樂曲的藝術成就和音樂價值在音樂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經典之作,當時它的問世及音樂表現力的充分嶄新卻為以後的浪漫主義創作拓寬了思路、樹立了典範。
貝多芬選用三重奏協奏曲的形式來寫作道理很簡單,依照傳統的形式公爵恐怕實難招架,但是如果以三重奏的面目出現,只要鋼琴獨奏的分量不要過重,相信他還是能夠勝任的。為了能讓這位公爵過一把演奏癮,而且音樂聽起來還能唬住內行人的耳朵,於是貝多芬便別出心裁地寫了這首組合奇特的三重協奏曲,其中鋼琴部分是最為簡單的,而小提琴與大提琴聲部的演奏則正相反,技巧艱深、複雜,一般水平根本無法演奏,從這一點我們便可看出貝多芬用心之良苦。如果仔細琢磨,我們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在這首協奏曲中沒有通常的華彩樂段,這在當時風行的演奏中必定要有器樂家大展其絢麗技巧的年代簡直是不可思議。這也是由於貝多芬怕華彩樂段使魯道夫公爵尷尬,故而索性不寫。為了能讓公爵在演奏中享受道一種眾星捧月的感覺,而不是你來我往互相配合彼此呼應的重奏平等合作關係,貝多芬又煞費苦心地以二重奏的效果來處置這三件樂器的水平對置。他在寫作中獨具匠心地將鋼琴單獨為一聲部,小提琴與大提琴二者合為一部的安排,在音樂表現中就形成了二重奏的結構,這樣,鋼琴就有不少的獨奏樂段得以傲視群雄,盡情地自我表現。其實,這樣的佈局雖在構思時曾讓貝多芬大傷了一通腦筋,但是在寫作時卻又相對簡單了許多,因為如果要三種樂器等同對待,那麼每件樂器單獨呈現的機會就要求是對等的,那樣或許音樂非常好,但是魯道夫公爵無法演奏。如若公爵無法演奏,寫作此曲不是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嗎?
貝多芬為了既能遮掩魯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又不讓樂曲聽來技術過於簡單,於是他便來了個重心偏移,將鋼琴演奏技術不足的分量統統強加給了小提琴與大提琴使之得以彌補,特別是大提琴聲部,為了要能讓大提琴的琴音不被樂隊及兩位重奏樂器壓住,貝多芬還特意在寫作時將大提琴的音域置於高音區,這樣演奏上的難度無形 之中便加大了許多,真是代人受過啊!
儘管貝多芬在創作此曲時,所有的中心環繞都是為了能取悅於魯道夫公爵,但不知為什麼當樂譜於1807年出版時,扉頁上的題獻卻是羅布高維茲公爵。另外在1808年的首演時,魯道夫公爵也沒有出現,其中的原由我們現在已無從查考,但事實上從這首作品首演失敗之後直到貝多芬去世這19年間,這首《三重奏協奏曲》就不曾再被演奏過,即便再今天貝多芬的錄音製品比比皆是的唱片市場中,這首作品的錄音也不是很多。
卡拉揚是當今樂壇公認的貝多芬作品權威權勢者,這首作品的錄音自然也是他的精彩之作。 早在20世紀的60年代,卡拉揚就曾與前蘇聯的三位傑出藝術家大衛奧農斯特拉赫、羅斯特羅波維 奇、里赫特為英國EMI唱片公司灌製過此曲,雖然這是一張再唱片史上很有影響力的錄音,但是由於諸位大師都個性較強,合作起來雖然技術上表現得相當精彩, 但彼此之間的音樂默契則略感有稍許的欠缺,於是卡拉揚便決定於1979年在德意志唱片公司再次錄製此曲。
在組閣時,重奏組的人選時決定演奏成敗至關重要的一環。 小提琴的人選的當然是由卡拉揚的得意弟子,年輕的女小提琴家穆特擔綱,那麼至於大提琴與鋼琴的演奏者則一切都是圍繞著能否配合穆特的氣質、風格以及音色來遴选和試聽。 於是卡拉揚在製定了完整的錄音計劃之後便開始了在世界範圍內考察和挑選適合的演奏家。最後,卡拉揚將視點聚焦在了兩個人的身上,一位時前蘇聯鋼琴家澤爾策爾,另一位便是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雖然卡拉揚非常看好 兩人,並且馬友友和澤爾策爾的演奏技藝又相當精湛、音樂感良好,合奏音色也格外的和諧,時非常理想的合作夥伴,但事情的進展卻又不像當初想像的那般順利了,原因時他們倆人不屬於國際寶麗金唱片集團的旗下,而是美國CBS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專屬簽約藝術家。於是卡拉揚便憑藉他在樂壇的聲名和威望親自出面與美國CBS公司遊說,雖說兩大唱片公司在商業上是競爭對手,但礙於情面,哥倫比亞公司最後還是答應了要求,將兩位專屬藝術家破例借出於是便錄成了這張優秀的唱片。 (唱片编号:DG415 276-2)(唱片編號:DG415276-2)
在這張CD的音樂演繹中,聽者可以感覺到三位獨奏家在卡拉揚的棒下極為默契的合作,無論是音樂旋律的線條延伸還是樂曲之間的起承轉合以及氣息調節的合理控制,都表現了極為精彩的合奏效果與精湛的合作技巧。另外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樂隊協奏也彷彿是悠遊於卡拉揚的股掌之中,極為適度底烘托著重奏組的音樂陳述,時而將樂曲激昂地推導至高潮的頂點,時而又將旋律完美地加以再現,一切都做得至善至美精彩之極。
卡拉揚本人對這款錄音的演繹也表示出相當的滿意,馬友友與澤爾策爾則對能收到卡拉揚這樣的大師器重感到萬分榮幸,因為能與卡拉揚合作,將標誌著他們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1996年DG公司將這款名錄音重新編排(加入若干首序曲)以低價位發行,這對那些酷愛古典音樂又深感囊中羞澀的朋友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 新版唱片编号:DG 447 907-2。新版唱片編號:DG447907-2。
Amazon.com上的唱片照片
陳立 編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
樂聖貝多芬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偉大人物,他的九大交響曲與眾多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都是人類文明的高度結晶。由於貝多芬的偉大,因而平時音樂愛好者們所能接觸到的一些有關傳媒的文字介紹,就多把貝多芬形象塑造成為“高、大、全”式的人物。給人印象彷彿貝多芬生來就不曾是肉體凡胎,而是一位至高無上的音樂之神,人們把對他的膜拜和敬仰在傳播中自覺與不自覺地給予完全神化,好像只有這樣才更能表現出其音樂的偉大。這種偏頗的宣傳對於深入了解貝多芬及其作品來說是很不利的。
殊不知如果我們能夠有機會多聽聽貝多芬的一些非主流作品,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其實貝多芬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他的作品也並非款款精彩,他在世時也有七情六欲,也曾為人生不平而沮喪,他也和常人一樣時不時地犯些錯誤,雖然他作有表現性格剛毅不趨炎附勢的第三交響曲,也有氣吞山河不向命運妥協的第五交響曲,並在這些作品中充分表現了他鮮明的思想與正面形象,但作為一個人,在生活面臨種種危機之時,他也不乏為五斗米折腰而作一些應景式的作品以求裹腹,諸如:《威靈頓的勝利》和《三重奏協奏曲》 等就是如此。當然僅憑這些雖絲毫也不能損毀貝多芬的偉大形象,但是通過聆聽這些樂曲卻可以使我們感覺到作為一名普通人貝多芬五味人生的內心情感。
貝多芬為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樂隊而作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號)與那些具有反映歷史重大題材與博大精深充滿人類至愛、每個音符鬥迸發著思想火花的交響曲相比有著很多的差別。這首《三重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當時憤世嫉俗的貝多芬在寫在他的《英雄交響曲》的同時,又要為取悅於他的一位貴族學生同時也是他的主要經濟贊助人魯道夫公爵而創作。這位魯道夫公爵曾經當了貝多芬20多年的鋼琴學生,在此期間他曾經給予過貝多芬以極為豐厚的報酬與物質資助,從而使貝多芬能得以減輕生活的重負而專心從事作曲並為世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駭俗之作。從這個意義上講,魯道夫公爵的善舉確實值得稱頌。貝多芬為了感謝公爵遂決定創作一首作品題獻給他,以示回報。運用什麼體裁寫作使貝多芬大傷腦筋,雖然當時公爵已做了貝多芬多年的學生,但據資料證實,魯道夫公爵的琴藝仍屬極為一般。貝多芬為了讓這位特殊的學生能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社交場所中具有顯山露水公開上台演奏的機會與能力,於是反覆思量後便決定採用以三重協奏曲的形式來進行音樂創作。
《三重協奏曲》是貝多芬運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件樂器的組合與交響樂隊相對置形式寫成的一首協奏曲。在這首作品中,貝多芬將室內樂纖細溫暖的重奏形式與大型的具有磅礴氣勢的交響性協奏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出一種生機盎然的新形式。雖然這一形式並非由貝多芬所創立,並且這首樂曲的藝術成就和音樂價值在音樂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經典之作,當時它的問世及音樂表現力的充分嶄新卻為以後的浪漫主義創作拓寬了思路、樹立了典範。
貝多芬選用三重奏協奏曲的形式來寫作道理很簡單,依照傳統的形式公爵恐怕實難招架,但是如果以三重奏的面目出現,只要鋼琴獨奏的分量不要過重,相信他還是能夠勝任的。為了能讓這位公爵過一把演奏癮,而且音樂聽起來還能唬住內行人的耳朵,於是貝多芬便別出心裁地寫了這首組合奇特的三重協奏曲,其中鋼琴部分是最為簡單的,而小提琴與大提琴聲部的演奏則正相反,技巧艱深、複雜,一般水平根本無法演奏,從這一點我們便可看出貝多芬用心之良苦。如果仔細琢磨,我們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在這首協奏曲中沒有通常的華彩樂段,這在當時風行的演奏中必定要有器樂家大展其絢麗技巧的年代簡直是不可思議。這也是由於貝多芬怕華彩樂段使魯道夫公爵尷尬,故而索性不寫。為了能讓公爵在演奏中享受道一種眾星捧月的感覺,而不是你來我往互相配合彼此呼應的重奏平等合作關係,貝多芬又煞費苦心地以二重奏的效果來處置這三件樂器的水平對置。他在寫作中獨具匠心地將鋼琴單獨為一聲部,小提琴與大提琴二者合為一部的安排,在音樂表現中就形成了二重奏的結構,這樣,鋼琴就有不少的獨奏樂段得以傲視群雄,盡情地自我表現。其實,這樣的佈局雖在構思時曾讓貝多芬大傷了一通腦筋,但是在寫作時卻又相對簡單了許多,因為如果要三種樂器等同對待,那麼每件樂器單獨呈現的機會就要求是對等的,那樣或許音樂非常好,但是魯道夫公爵無法演奏。如若公爵無法演奏,寫作此曲不是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嗎?
貝多芬為了既能遮掩魯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又不讓樂曲聽來技術過於簡單,於是他便來了個重心偏移,將鋼琴演奏技術不足的分量統統強加給了小提琴與大提琴使之得以彌補,特別是大提琴聲部,為了要能讓大提琴的琴音不被樂隊及兩位重奏樂器壓住,貝多芬還特意在寫作時將大提琴的音域置於高音區,這樣演奏上的難度無形 之中便加大了許多,真是代人受過啊!
儘管貝多芬在創作此曲時,所有的中心環繞都是為了能取悅於魯道夫公爵,但不知為什麼當樂譜於1807年出版時,扉頁上的題獻卻是羅布高維茲公爵。另外在1808年的首演時,魯道夫公爵也沒有出現,其中的原由我們現在已無從查考,但事實上從這首作品首演失敗之後直到貝多芬去世這19年間,這首《三重奏協奏曲》就不曾再被演奏過,即便再今天貝多芬的錄音製品比比皆是的唱片市場中,這首作品的錄音也不是很多。
卡拉揚是當今樂壇公認的貝多芬作品權威權勢者,這首作品的錄音自然也是他的精彩之作。 早在20世紀的60年代,卡拉揚就曾與前蘇聯的三位傑出藝術家大衛奧農斯特拉赫、羅斯特羅波維 奇、里赫特為英國EMI唱片公司灌製過此曲,雖然這是一張再唱片史上很有影響力的錄音,但是由於諸位大師都個性較強,合作起來雖然技術上表現得相當精彩, 但彼此之間的音樂默契則略感有稍許的欠缺,於是卡拉揚便決定於1979年在德意志唱片公司再次錄製此曲。
在組閣時,重奏組的人選時決定演奏成敗至關重要的一環。 小提琴的人選的當然是由卡拉揚的得意弟子,年輕的女小提琴家穆特擔綱,那麼至於大提琴與鋼琴的演奏者則一切都是圍繞著能否配合穆特的氣質、風格以及音色來遴选和試聽。 於是卡拉揚在製定了完整的錄音計劃之後便開始了在世界範圍內考察和挑選適合的演奏家。最後,卡拉揚將視點聚焦在了兩個人的身上,一位時前蘇聯鋼琴家澤爾策爾,另一位便是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雖然卡拉揚非常看好 兩人,並且馬友友和澤爾策爾的演奏技藝又相當精湛、音樂感良好,合奏音色也格外的和諧,時非常理想的合作夥伴,但事情的進展卻又不像當初想像的那般順利了,原因時他們倆人不屬於國際寶麗金唱片集團的旗下,而是美國CBS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專屬簽約藝術家。於是卡拉揚便憑藉他在樂壇的聲名和威望親自出面與美國CBS公司遊說,雖說兩大唱片公司在商業上是競爭對手,但礙於情面,哥倫比亞公司最後還是答應了要求,將兩位專屬藝術家破例借出於是便錄成了這張優秀的唱片。 (唱片编号:DG415 276-2)(唱片編號:DG415276-2)
在這張CD的音樂演繹中,聽者可以感覺到三位獨奏家在卡拉揚的棒下極為默契的合作,無論是音樂旋律的線條延伸還是樂曲之間的起承轉合以及氣息調節的合理控制,都表現了極為精彩的合奏效果與精湛的合作技巧。另外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樂隊協奏也彷彿是悠遊於卡拉揚的股掌之中,極為適度底烘托著重奏組的音樂陳述,時而將樂曲激昂地推導至高潮的頂點,時而又將旋律完美地加以再現,一切都做得至善至美精彩之極。
卡拉揚本人對這款錄音的演繹也表示出相當的滿意,馬友友與澤爾策爾則對能收到卡拉揚這樣的大師器重感到萬分榮幸,因為能與卡拉揚合作,將標誌著他們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1996年DG公司將這款名錄音重新編排(加入若干首序曲)以低價位發行,這對那些酷愛古典音樂又深感囊中羞澀的朋友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 新版唱片编号:DG 447 907-2。新版唱片編號:DG447907-2。
Amazon.com上的唱片照片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