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7, 2007
星期三, 9月 26, 2007
九月30晚七點半 新心音樂事工國語新專輯「讓全世界知道」發表敬拜讚美會
歡迎有興趣的人,禮拜天晚上七點半到FBCC參加
9/30/2007 (日) 7:30pm 國語新專輯『讓全世界知道』發表敬拜讚美會
7707 Highway 6, Missouri City, TX 77459
9/30/2007 (日) 7:30pm 國語新專輯『讓全世界知道』發表敬拜讚美會
7707 Highway 6, Missouri City, TX 77459
星期一, 9月 24, 2007
杜蘭朵公主劇情
杜蘭朵公主 (Turandot)
「杜蘭朵公主」是一部具有史詩般格局的義大利歌劇鉅作,全劇是以中國宮廷為故事背景,並選用了中國歌謠「茉莉花」的旋律為動機,由普契尼所作。
喬柯摩 .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年12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盧卡(魔羯座),1924年辭世,一生共留下十二部歌劇作品,全都與愛情有關,被公認是繼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 之後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1920年時普契尼著手開始創作歌劇「杜蘭朵公主」,1924年秋普契尼被檢查出罹患了喉癌,隨後在治療過程中於1924年11月29日逝世,享年六十六,留下了「杜蘭朵」的最後一幕未及完成,只寫到第三幕「柳兒自盡」。後來由他的學生弗朗哥‧阿法諾 (Franco Alfano, 1876 - 1954)把終曲部份完成,當代作曲大師貝里奧 (Luciano Berio, 1925 - ) 則編有另外一個版本的結局。
1926年,這部遺作在米蘭首演,由普契尼生前好友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 指揮,大為成功,也為普契尼的一生劃下一個輝煌燦爛的句點 (托斯卡尼尼當時只指揮到「柳兒之死」即離席而去)。
「杜蘭朵」的劇情 (弗朗哥‧阿法諾的版本):
北京城裡美麗的杜蘭朵公主向四方公開徵婚,但她卻提出一個殘酷的條件,前來徵婚的王子必須要回答她三個謎題。如果三題都答對,她就與他成婚。但是如果答錯了一題,就要被斬首示眾。雖然如此,仍然有許多王子愛慕杜蘭朵公主,願意以生命作為賭注,試試自己的運氣。
有一天,流浪到北京城的卡拉富王子,見到杜蘭朵公主,並為她的美麗所吸引,於是決心一試,不顧父王和奴婢柳兒的反對,用力敲鑼要徵婚。
公主出現後,出了第一個謎題:「有一個幻影在黑夜中飄盪,穿過層層黑暗,重重人群,全世界都在呼喚它,懇求它。這幻影在白天悄悄退去,而在心中生起,每個晚上新生,白天死去。這幻影是什麼呢?」
卡拉富王子思考一下,回答:「是希望」。他答對了第一題。
公主接著問第二個謎題:「有一樣東西像火一樣旺,但它不是火。有時很激烈,有熱、力、和激情,如果不動它就冷掉。如果你死了,它就變得冷卻,若你有征服的夢想,它就沸騰!它有一個聲音,聽了會使人顫抖,它生意盎然地跳動著!」卡拉富想了一下,於是回答:「熱情」。他答對了第二題。
公主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你點燃了冰塊,但是回報你的是更多的冰塊。它是純白的,也是黑暗的,它可使你自由,但也讓你成為奴隸,如果讓你為奴,你就會龍袍加身。這點燃你的冰塊是什麼?」
卡拉富很快的回答:「杜蘭朵!」
群眾歡聲雷動,因為卡拉富正確的回答了公主的三個謎題,公主必須遵守她自己的諾言和這位王子結婚,而且今後就不會有求婚的王子要身首異處,死在他鄉。
公主極不情願讓一位外鄉人答對她的三個謎題,而必須下嫁。何況當初故意出這三個謎題,目的是為了要報復她的祖先被外鄉人殺死。
卡拉富看出公主並沒誠意要和他結婚,於是反而提出一個謎題,要杜蘭朵猜猜他是誰。如果公主能在隔天清晨說出他的名字,公主就可以不必和他成婚,而且他也願意欣然就死。
公主於是下令北京城的人們徹夜不眠,一定要在天亮之前查出這個人的姓名,否則眾人就要受到處分。舞台上於是響起那首有名的曲子 Nessun dorma! (譯作「公主徹夜未眠」或「今夜無人成眠」)。
杜蘭朵公主想在黎明之前知道答對她三個謎題的異鄉人是誰,於是下令北京城的子民徹夜不眠也要設法找出這答案。終於找到與王子同行的婢女 ─柳兒,並嚴刑烤打,要她說出這王子的名字。柳兒因為愛王子而堅決不說,並強奪衛兵的匕首,自殺身亡。
王子憤怒地指責「冰冷的公主」,公主則表示自己高高在天上,並非凡人。王子於是逼近她的身邊,用力抱住了她,吻了公主,公主終於流下了眼淚,表示第一次看到王子時就害怕他,不知要贏他或是被他打敗,最後她要王子帶著勝利與秘密離開,不要要求更大的勝利。王子卻告訴她:「公主你是我的,在你面前我沒有秘密…。」,於是說出自己是韃靼王子卡拉富。公主因為知道王子的名字而雀躍不已,而王子則將一切的命運交給公主….。
第二天破曉時刻,杜蘭朵公主當著父王及文武百官宣佈她的答案,她說:「我知道這個外鄉人的名字,他的名字就叫……愛!」
杜蘭朵公主和王子終於在眾人的歡呼和祝福下完成婚禮。
「杜蘭朵公主」是一部具有史詩般格局的義大利歌劇鉅作,全劇是以中國宮廷為故事背景,並選用了中國歌謠「茉莉花」的旋律為動機,由普契尼所作。
喬柯摩 .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年12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盧卡(魔羯座),1924年辭世,一生共留下十二部歌劇作品,全都與愛情有關,被公認是繼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 之後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1920年時普契尼著手開始創作歌劇「杜蘭朵公主」,1924年秋普契尼被檢查出罹患了喉癌,隨後在治療過程中於1924年11月29日逝世,享年六十六,留下了「杜蘭朵」的最後一幕未及完成,只寫到第三幕「柳兒自盡」。後來由他的學生弗朗哥‧阿法諾 (Franco Alfano, 1876 - 1954)把終曲部份完成,當代作曲大師貝里奧 (Luciano Berio, 1925 - ) 則編有另外一個版本的結局。
1926年,這部遺作在米蘭首演,由普契尼生前好友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 指揮,大為成功,也為普契尼的一生劃下一個輝煌燦爛的句點 (托斯卡尼尼當時只指揮到「柳兒之死」即離席而去)。
「杜蘭朵」的劇情 (弗朗哥‧阿法諾的版本):
北京城裡美麗的杜蘭朵公主向四方公開徵婚,但她卻提出一個殘酷的條件,前來徵婚的王子必須要回答她三個謎題。如果三題都答對,她就與他成婚。但是如果答錯了一題,就要被斬首示眾。雖然如此,仍然有許多王子愛慕杜蘭朵公主,願意以生命作為賭注,試試自己的運氣。
有一天,流浪到北京城的卡拉富王子,見到杜蘭朵公主,並為她的美麗所吸引,於是決心一試,不顧父王和奴婢柳兒的反對,用力敲鑼要徵婚。
公主出現後,出了第一個謎題:「有一個幻影在黑夜中飄盪,穿過層層黑暗,重重人群,全世界都在呼喚它,懇求它。這幻影在白天悄悄退去,而在心中生起,每個晚上新生,白天死去。這幻影是什麼呢?」
卡拉富王子思考一下,回答:「是希望」。他答對了第一題。
公主接著問第二個謎題:「有一樣東西像火一樣旺,但它不是火。有時很激烈,有熱、力、和激情,如果不動它就冷掉。如果你死了,它就變得冷卻,若你有征服的夢想,它就沸騰!它有一個聲音,聽了會使人顫抖,它生意盎然地跳動著!」卡拉富想了一下,於是回答:「熱情」。他答對了第二題。
公主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你點燃了冰塊,但是回報你的是更多的冰塊。它是純白的,也是黑暗的,它可使你自由,但也讓你成為奴隸,如果讓你為奴,你就會龍袍加身。這點燃你的冰塊是什麼?」
卡拉富很快的回答:「杜蘭朵!」
群眾歡聲雷動,因為卡拉富正確的回答了公主的三個謎題,公主必須遵守她自己的諾言和這位王子結婚,而且今後就不會有求婚的王子要身首異處,死在他鄉。
公主極不情願讓一位外鄉人答對她的三個謎題,而必須下嫁。何況當初故意出這三個謎題,目的是為了要報復她的祖先被外鄉人殺死。
卡拉富看出公主並沒誠意要和他結婚,於是反而提出一個謎題,要杜蘭朵猜猜他是誰。如果公主能在隔天清晨說出他的名字,公主就可以不必和他成婚,而且他也願意欣然就死。
公主於是下令北京城的人們徹夜不眠,一定要在天亮之前查出這個人的姓名,否則眾人就要受到處分。舞台上於是響起那首有名的曲子 Nessun dorma! (譯作「公主徹夜未眠」或「今夜無人成眠」)。
杜蘭朵公主想在黎明之前知道答對她三個謎題的異鄉人是誰,於是下令北京城的子民徹夜不眠也要設法找出這答案。終於找到與王子同行的婢女 ─柳兒,並嚴刑烤打,要她說出這王子的名字。柳兒因為愛王子而堅決不說,並強奪衛兵的匕首,自殺身亡。
王子憤怒地指責「冰冷的公主」,公主則表示自己高高在天上,並非凡人。王子於是逼近她的身邊,用力抱住了她,吻了公主,公主終於流下了眼淚,表示第一次看到王子時就害怕他,不知要贏他或是被他打敗,最後她要王子帶著勝利與秘密離開,不要要求更大的勝利。王子卻告訴她:「公主你是我的,在你面前我沒有秘密…。」,於是說出自己是韃靼王子卡拉富。公主因為知道王子的名字而雀躍不已,而王子則將一切的命運交給公主….。
第二天破曉時刻,杜蘭朵公主當著父王及文武百官宣佈她的答案,她說:「我知道這個外鄉人的名字,他的名字就叫……愛!」
杜蘭朵公主和王子終於在眾人的歡呼和祝福下完成婚禮。
星期五, 9月 21, 2007
Paul Potts 唱公主徹夜未眠
英國的選秀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在2007年6月9號的節目中,就有一個對自己極端沒有自信的手機業務員Paul Potts打中了成千上萬人心中柔軟的那一點。
Paul Potts何許人也?36歲的他是在Carphone Warehouse手機專賣店的Bridgend分店工作的一個業務員。
他的人生也可說是相當倒楣了。因為這個長相,他小時候在學校經常被流氓欺負,唯一能夠安慰他自己的是至少自己的聲音還不錯。他在當業務員和夢想成為職業歌手的選擇中打滾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從28歲時就夢想唱歌劇,曾經上節目唱歌贏得了八千英鎊的獎金,並且把這些錢都花在去義大利學上專業的歌劇訓練課,甚至還有一堂課接受過帕華洛帝的指導,中間也還有必須實際上台和巡迴的實習課程。這樣總共花了他兩萬英鎊。
之後,一連串的倒楣事件卻開始發生。2003年時他盲腸破裂住院開刀,開刀完了住院休養,出院之後回診時還被發現腎上腺長了一個十公分的腫瘤,於是又再開刀一次。就在最後都快要康復的時候,又從腳踏車上摔了下來,把鎖骨給弄斷了。醫生勸告他最好盡可能的休息,短時間內都不要再唱歌了。因此,不管他的夢想有多麼強烈,有好幾年的時間他都只能痛苦的躺在沙發上,根本沒辦法唱歌。
終於,時間到了2007年,而他也正在考慮如果以他的尊容闖不出名堂來,恐怕就必須放棄歌劇的夢想,專心的當一個手機業務員了。(因為他上那麼多課,已經欠了一屁股債…)因此,這場在Cardiff的千禧劇場的「Britains Got Talent」的試演活動,就變成他的最後一次機會了。他必須在三個各司其職的嚴酷評審和兩千名觀眾面前展現他最好的一面。
就這樣,這個看來肥胖、頂著一頭傻傻髮型的手機業務員Paul Potts站上了舞台,點頭示意工作人員按下音樂的播放鈕,「杜蘭朵公主」中的「公主徹夜未眠」前奏流洩而出,三位評審交換了眼神,露出沒有任何期待的表情……然後,一切就進入了歷史。
Paul Potts何許人也?36歲的他是在Carphone Warehouse手機專賣店的Bridgend分店工作的一個業務員。
他的人生也可說是相當倒楣了。因為這個長相,他小時候在學校經常被流氓欺負,唯一能夠安慰他自己的是至少自己的聲音還不錯。他在當業務員和夢想成為職業歌手的選擇中打滾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從28歲時就夢想唱歌劇,曾經上節目唱歌贏得了八千英鎊的獎金,並且把這些錢都花在去義大利學上專業的歌劇訓練課,甚至還有一堂課接受過帕華洛帝的指導,中間也還有必須實際上台和巡迴的實習課程。這樣總共花了他兩萬英鎊。
之後,一連串的倒楣事件卻開始發生。2003年時他盲腸破裂住院開刀,開刀完了住院休養,出院之後回診時還被發現腎上腺長了一個十公分的腫瘤,於是又再開刀一次。就在最後都快要康復的時候,又從腳踏車上摔了下來,把鎖骨給弄斷了。醫生勸告他最好盡可能的休息,短時間內都不要再唱歌了。因此,不管他的夢想有多麼強烈,有好幾年的時間他都只能痛苦的躺在沙發上,根本沒辦法唱歌。
終於,時間到了2007年,而他也正在考慮如果以他的尊容闖不出名堂來,恐怕就必須放棄歌劇的夢想,專心的當一個手機業務員了。(因為他上那麼多課,已經欠了一屁股債…)因此,這場在Cardiff的千禧劇場的「Britains Got Talent」的試演活動,就變成他的最後一次機會了。他必須在三個各司其職的嚴酷評審和兩千名觀眾面前展現他最好的一面。
就這樣,這個看來肥胖、頂著一頭傻傻髮型的手機業務員Paul Potts站上了舞台,點頭示意工作人員按下音樂的播放鈕,「杜蘭朵公主」中的「公主徹夜未眠」前奏流洩而出,三位評審交換了眼神,露出沒有任何期待的表情……然後,一切就進入了歷史。
星期四, 9月 20, 2007
Jacquelin du Pre
以下摘自維京百科
傑奎琳·杜普蕾Jacquelin du Pré生於1945年1月,牛津一個中產階級音樂之家:她母親是個不錯的鋼琴家也是個天才教師。這個法國姓來自她父親那邊源於Channel島的祖籍。就在她要過五歲生日前,初露音樂才華的她在收音機上聽到大提琴的琴聲,堅決要求拉這個。
杜普蕾就學於Herbert Walenn的倫敦提琴學校,十歲時從師於William Pleeth. William Pleeth曾經在里斯本在Julius Kengel手下學琴。Pleeth的拉琴風格也是激情豪邁的。後來杜普蕾相繼跟隨瑞士的Casals,巴黎的Tortelier,和莫斯科的 Rostropovich繼續學業. 1956年獲得Suggia獎,當時的評委會裡包括Barbirolli。此獎是為了紀念1950年去世的葡萄牙大提琴手Suggia所設。
1959年杜普蕾第一次公開表演她的埃爾加(Elgar)協奏曲;1960年贏得皇后獎盃(Queen』s Prize);1961年在倫敦第一場演奏會成功完成,當時她的大提琴是一把1672年的Stradivarius. 一年後她先後演奏了幾場重要的埃爾加,其中包括第一場後來成為歷年傳統的BBC音樂會。那一年開始George Malcolm 成了她的奏鳴曲表演伙伴,而且二人開始聯手為EMI錄音。1964年她和Stephen Kovacevich成為協奏曲伙伴。並首場演出了Priaulx Rainier的協奏曲。同年一位不知名的崇拜者送給她一把1712年的Stradivarius, 『Davydov』, 此琴成為她今後的演出器材。到1965年她的聲譽已經漸漸升高,1965年當她錄製了她那場著名的埃爾加協奏曲之後,成為了有目共睹的一顆燦爛明星。同年她首次在美國演出。
1967年她與丹尼爾·巴倫波伊姆(Barenboim)結婚。年底與小提琴手Pinchas Zukerman的會面促使後來三人組成了一個演出團。並錄製了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此時,全世界幾乎都拜倒在杜普蕾裙下:她與Vladimir Ashkenazy, Itzhak Perlman, Zubin Mehta等年輕且充滿魅力的音樂家成為了朋友。她本人也成為舉世矚目的最有名的演奏家之一。但是,從1971年七月開始,她開始受到一種奇怪病魔的騷擾,手指開始會偶爾失去知覺。她的演出開始受到影響。後來她的病被診斷為綜合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經歷了一系列的病痛反覆發作之後,她於1973年退出樂壇。她試圖教授音樂,但是最終因為病症加重,於1987年十月病逝於倫敦家中。
傑奎琳·杜普蕾Jacquelin du Pré生於1945年1月,牛津一個中產階級音樂之家:她母親是個不錯的鋼琴家也是個天才教師。這個法國姓來自她父親那邊源於Channel島的祖籍。就在她要過五歲生日前,初露音樂才華的她在收音機上聽到大提琴的琴聲,堅決要求拉這個。
杜普蕾就學於Herbert Walenn的倫敦提琴學校,十歲時從師於William Pleeth. William Pleeth曾經在里斯本在Julius Kengel手下學琴。Pleeth的拉琴風格也是激情豪邁的。後來杜普蕾相繼跟隨瑞士的Casals,巴黎的Tortelier,和莫斯科的 Rostropovich繼續學業. 1956年獲得Suggia獎,當時的評委會裡包括Barbirolli。此獎是為了紀念1950年去世的葡萄牙大提琴手Suggia所設。
1959年杜普蕾第一次公開表演她的埃爾加(Elgar)協奏曲;1960年贏得皇后獎盃(Queen』s Prize);1961年在倫敦第一場演奏會成功完成,當時她的大提琴是一把1672年的Stradivarius. 一年後她先後演奏了幾場重要的埃爾加,其中包括第一場後來成為歷年傳統的BBC音樂會。那一年開始George Malcolm 成了她的奏鳴曲表演伙伴,而且二人開始聯手為EMI錄音。1964年她和Stephen Kovacevich成為協奏曲伙伴。並首場演出了Priaulx Rainier的協奏曲。同年一位不知名的崇拜者送給她一把1712年的Stradivarius, 『Davydov』, 此琴成為她今後的演出器材。到1965年她的聲譽已經漸漸升高,1965年當她錄製了她那場著名的埃爾加協奏曲之後,成為了有目共睹的一顆燦爛明星。同年她首次在美國演出。
1967年她與丹尼爾·巴倫波伊姆(Barenboim)結婚。年底與小提琴手Pinchas Zukerman的會面促使後來三人組成了一個演出團。並錄製了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此時,全世界幾乎都拜倒在杜普蕾裙下:她與Vladimir Ashkenazy, Itzhak Perlman, Zubin Mehta等年輕且充滿魅力的音樂家成為了朋友。她本人也成為舉世矚目的最有名的演奏家之一。但是,從1971年七月開始,她開始受到一種奇怪病魔的騷擾,手指開始會偶爾失去知覺。她的演出開始受到影響。後來她的病被診斷為綜合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經歷了一系列的病痛反覆發作之後,她於1973年退出樂壇。她試圖教授音樂,但是最終因為病症加重,於1987年十月病逝於倫敦家中。
星期一, 9月 17, 2007
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第四樂章主題與變奏曲
通常鋼琴五重奏當中有弦樂器時,其組合通常是一組弦樂四重奏(兩支小提琴、一中提琴,一大提琴)加上鋼琴,但舒伯特卻只使用一支小提琴、一中提琴、一大提琴、以及低音大提加上鋼琴。
低音大提琴常常扮演支撐低音部分的腳色,我們聽聽用低音大提琴撥弦演奏的風味:
舒伯特鱒魚五重奏,第四樂章片段。
這是從DVD"The Greatest Love, the Greatest Sorrow"裡面所擷取下來的珍貴影像,其中小提琴是伊薩克帕爾曼,中提琴祖克曼,低音大提琴祖賓梅塔(現為著名指揮), 大提琴是杜普蕾在還未得肌肉僵化症去世前演出,鋼琴則是她的夫婿巴倫波因,現為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
Schubert's Piano Quintet "Trout", a legendary video featuring Daniel Barenboim, Zubin Mehta, Itzhak Perlman, Jacqueline Du Pre, and Pinchas Zuckerman
低音大提琴常常扮演支撐低音部分的腳色,我們聽聽用低音大提琴撥弦演奏的風味:
舒伯特鱒魚五重奏,第四樂章片段。
這是從DVD"The Greatest Love, the Greatest Sorrow"裡面所擷取下來的珍貴影像,其中小提琴是伊薩克帕爾曼,中提琴祖克曼,低音大提琴祖賓梅塔(現為著名指揮), 大提琴是杜普蕾在還未得肌肉僵化症去世前演出,鋼琴則是她的夫婿巴倫波因,現為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
Schubert's Piano Quintet "Trout", a legendary video featuring Daniel Barenboim, Zubin Mehta, Itzhak Perlman, Jacqueline Du Pre, and Pinchas Zuckerman
弦樂四重奏的音樂張力
Kronos Quartet演奏Astro Piazzolla的 "Four, for Tango"
德布西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 1st mvt
莫札特小夜曲的"弦樂美聲", 此弦樂團的團員使用的皆是古樂器。
德布西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 1st mvt
莫札特小夜曲的"弦樂美聲", 此弦樂團的團員使用的皆是古樂器。
Schubert- Die Forelle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鱒魚
舒伯特的"鱒魚" (Die Forelle)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創作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以愉快的心情,生動描繪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動的鱒魚的可愛形象。歌詞是由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舒巴特)所寫。這藝術歌曲後來被舒伯特在1819年改編成鋼琴五重奏版本其中的第四樂章主題,第四樂章並以這主題做變奏曲。
據說舒巴特在《鳟鱼》詩中把當時的统治者比作渔夫,攪混清亮的河水,企圖讓小鱼上勾,把群眾比做小鳟鱼,果然在混水中上當受骗。表達出他對這種情况的不滿與憤慨之情。這首歌曲吸收了奥地利民族民间的特点,侧重于作者個人的感情表现,通過一個簡單明了的小故事,反映出了當時較為複雜的社會現象。舒伯特在维也纳居住的時候,常到郊外散步,看到别人釣魚便說 “我非常羨幕快活的游鱼,當它們被釣上岸來時則不勝憐憫,我試圖將這些感情傾注到歌曲中去,這事對光輝生命的祝福和對悲惨的死亡的哀悼。”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舒伯特雖然深深地看到了黑暗社會的種種不平,但是還不可能找到造成這種不平的社會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處,这正是《鳟鱼》的悲劇性的所在。欣賞這首歌曲,可以幫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封建时代的黑暗和當時一代知識份子的痛苦和矛盾。這一點,正是舒伯特的音樂作品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歌曲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條在河裡自由自在、歡快活潑遊玩的小鳟鱼被狡詐、虛偽的渔夫釣上岸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對單純小鳟鱼的無限同情和對虛偽、狡诈的渔夫的憤慨,通過活潑輕快的藝術形象歌頌了真、善、美。
歌曲為帶再現部的兩段體曲式,開始是六小節的前奏,這個曲調也作為歌曲出现後的伴奏及尾奏過門一樣。鋼琴快速滾動的琶音和三度小跳的音型重複忽隐忽现,形象地描繪出潺潺流水以及動作敏捷的小鳟鱼在河水裡快樂遨遊的情景。
歌曲第一樂段是明朗的大調,旋律跳躍,弱起小節和八分音符的選用增添了活潑的氣氛。第一樂段由五個樂句组成(四個樂句加一個樂句的重複),第一樂句是歌曲的主题,歡快活潑、明亮清新、跳躍的旋律使人联想起活泼可爱的小鳟鱼形象。第二樂句同第一樂句基本相同,增添了俏皮的情绪。第三、四樂句是發展部分,節奏稍有變化。第五樂句是第四樂句的重複。第一樂句有兩段歌詞用同一曲调,中間有三個小過門。第一段敘述鳟鱼天真活泼地在水中嬉戲,第二段描寫渔夫正在思考如何引魚上钩。
突然钢琴不稳定、细碎不规则的伴奏打破了第一樂段的明朗,音樂變得暗淡、緊張不安。歌曲進入第二樂段,由大調式轉入小調式,前半段樂句節奏很不规则,加上小調式的陰暗色彩描寫了渔夫等得不耐烦,形象地刻畫了渔夫狡诈的心绪。後半段又再现了第一樂段的第三、四樂句旋律,雖然旋律一样,但是那種明朗的情绪已經消失,而是表達作者看到鱼兒受骗上钩时的激动心情。代之的是對小鳟鱼的同情、惋惜與憂傷之情。
德文歌詞:
In einem Bächlein helle,
Da schoß in froher Eil
Die launische Forelle
Vorüber wie ein Pfeil.
Ich stand an dem Gestade
Und sah in süßer Ruh
Des muntern Fischleins Bade
Im klaren Bächlein zu.
Ein Fischer mit der Rute
Wohl an dem Ufer stand,
Und sah`s mit kaltem Blute,
Wie sich das Fischlein wand.
So lang dem Wasser Helle,
So dacht ich, nicht gebricht,
So fängt er die Forelle
Mit seiner Angel nicht.
Doch endlich ward dem Diebe
Die Zeit zu lang. Er macht
Das Bächlein tückisch trübe,
Und eh ich es gedacht,
So zuckte seine Rute,
Das Fischlein zappelt dran,
Und ich mit regem Blute
Sah die Betrogene an.
英文:
In a clear brooklet,
with happy haste,
a playful trout
darted about like an arrow.
I stood on the bank
and contentedly watched
the merry fish bathe
in the clear brooklet.
A fisherman with his rod
stood on the bank
and looked on heartlessly
as the fish wriggled about.
So long as the clear water,
I thought, is not disturbed,
he will not catch the trout
with his hook.
But suddenly the thief
got tired of waiting.
He styly muddied up the brook,
and before I realized it
he jerked his rod
and the fish struggled on the line
and I, with my pulse beating high,
watched the betrayed one.
舒伯特的一生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李希典塔爾村莊,他的父親是農民出生的小學老師,後來開創了一所私立小學,親任校長,母親是廚師,由於生活貧困,父母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五個。舒伯特所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舒伯特小時候由父親教他小提琴,大哥教他鋼琴,十一歲進入皇家學院 ( Imperial College , Konvikt )攻讀音樂,住進神學院宿舍,並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今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高音部隊員,直到十六歲因變聲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期間,前往薩里耶利 ( Antonio Salieri ) 門下接受三年正規的作曲課程,所有的音樂知識幾乎全賴自己的摸索與努力。 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教師,此期間的創作如 F 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為這個樂團寫作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一三年﹞。1812年以作品1的名義出版「魔王」一曲時,已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的樂曲。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九日,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麗卿》譜曲,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濫觴,此說雖不見得壇精確,但這首歌卻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閘門。一八一五年,舒伯特就創作了一百四十首砍曲。在他短暫的一生﹝三十一年﹞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雖然他作品數量頗豐,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 ( 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經過朋友幫忙,他在 1818 與 1824 年,受聘於匈牙利 Esterhazy 公爵,擔任公爵女兒們的家庭教師。不過,他還是喜歡隨興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全不感興趣。每回只要拿到錢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取樂,等錢花光了再由朋友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將樂曲譜寫在帳單背面。
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一向易感,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他寫了超過六百首藝術歌曲,他會用同一首詩作,譜寫不同曲調的曲子,有些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甚至超過六次以上。他在音樂與文字間找到一個讓兩者安適而不扞格的情境,使兩者能在表達某種情境狀態時發揮到最大,他一向與世無爭,所以也不想讓音樂與文字間分出從屬,就如你無法硬是要區分在詮釋舒伯特的歌曲時,歌者和鋼琴伴奏誰比誰重要,鋼琴往往是外塑情境的描摩,人聲就變成心理狀態的獨白。
舒伯特終其三十一個年頭的生命,除了少數外出旅行的機會,他的足跡始終都徘徊流連在這個城市的無數角落,在他身前維也納對他瞭解不多,即使死後很長一段時間,維也納也都沒有給這位天才應有的尊敬與重視,他的作品雖不僅限於歌曲﹝他尚有九首交響曲、十部歌劇、多首管弦樂曲以及宗教音樂,更有為數眾多的室內樂與鋼琴奏鳴曲等等﹞,但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無不具有天使般優美純潔的旋律,這也是使他能夠在音樂史上躋身最偉大的作曲家行列的原因。
1827年在貝多芬臨終病榻上,年輕的舒伯特哀傷的與其道別,隔年1828 年11月19日,舒伯特去世於維也納遺體便葬在他最尊崇的貝多芬墓旁,享年三十一歲。
1797 1/31日下午1:30於維也納出生, 父親 Franz Theodor Schubert是當地小學校長。 2/1日在 Liechtehal受洗。
1802 在家裡開始接受初等教育。
1803 正式進入學校就讀, 成績優秀常獲全班之冠。
1805 開始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此後曾跟隨 Michael Holzer 學習鋼琴, 風琴和作曲。
1808 10/1日進入皇家教會學校讀書, 與 Josef Von Spaun交友, 此後親密的友誼保持終身。
1809 Spaun畢業離開教會學校。
1810 完成最初的作品鋼琴變奏曲和幻想曲。
1811 Spaun移居維也納。 此時他全心作曲導致學業退步, 被罰禁止出入父親的家門。
1812 母親 Elisabeth Schubert 因換傷寒去世。因母親去世和父親和解。 六月跟隨 Wenzel Ruzicka學習對位法。
1813 17歲, 4/25日父親再婚。八月於教會學校畢業, 回父親的家, 秋天進入聖安娜師範學校就讀 Training, School for Elemen- Tary Teachers in the Anwagasse, 10/28日完成D大調第一交響曲。
1814 認識了詩人Johann Mayrhofer, 秋天入父親的小學教書。
1816 四月申請入萊巴哈學校 (Laibach)。 對教學不感興趣, 6/16日作品清唱曲, 首次活得作品的報酬。
1817 與大歌唱家 Johann Michael Voge開始往來, 以後成為舒伯特音樂最有力的支援者。秋天厭倦教書生活, 於是從父親的學校獲得一年的休假。
1818 夏天, 擔任匈牙利貴族 Count Johann Esterhazy伯爵家中的音樂教師, 前往Zseliz地方的別墅於11月回到維也納。
因不願意回學校當教師, 曾被父親斥責, 寄居朋友 Franz Von Schober家裡, 從此開始寄居友人家的流浪生活。
1819 春天搬到麥魯霍法的家。
1921 早春, 結束和麥魯獲法的兩年同居生活, 再度回去 Schober家寄居。以[魔王]為作品第一號開始出版。七月與朋友們一起去阿真堡。九月與 Schober一起去聖比爾登。
1822 再度和父親和解。開始作[未完成交響曲], 並以作品第十號變奏曲去拜訪貝多芬。
1823 夏天與Johann Michael Voge一起前往奧地利北部旅行演奏, 九月中旬回維也納, 居住於羅帚父親家, 被推薦為格拉絃音樂協會榮譽會員。韋伯第二次來維也納, 由於對他在10/25日初演的歌劇 Euryanthe下了正直的評語, 結果兩人開始交惡。
1824 五月起第二次當 Count Johann Esterhazy家的音樂教師, 往Zseliz。
5/7日, 老師沙利厄里以75高齡去世, 同月再度和 Voge一起以維也納為起點, 往奧地利北部地方旅行。十月, 送Voge去義大利後, 獨自回到維也納, 舒伯特一居於卡爾教堂旁, 許文特家隔壁的[月光莊]。
1826 因宮廷劇團缺乏指揮, 於是提出申請。
1827 申請被駁回。二月. Anton Schindle將許多舒伯特的作品介紹給臥病的貝多芬。3/26日, 貝多芬去世, 心中十分悲傷。六月, 被推薦為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幹部會員, 9/2日受 Marie Pachler夫人邀請, 離開維也納前往克拉茲。9/20日回到維也納。
1828 3/26日, 演奏會發表自己的作品, 9/1日離開 Schober家, 移居於哥哥 Ferd-inand Schubert家。
十月初旬和哥哥一起去艾森市 Eisenstadt參觀海頓的墳墓。
10/31日再紅十字餐廳吃魚時感到噁心, 這是他最後一次進餐。
11/3日在赫那斯哥教堂聽哥非迪南的安魂曲, 這是他最後一次聽音樂會。 病情加重, 不得不再躺在床上。
11/4日曾經勉強向 Simon Schter學習對位法, 可是此次為他最後一次的上課。
11/16日經診斷為傷寒。
11/19日下午三時逝世。
11/21日埋葬於威靈 Wahring墓地, 在貝多芬旁邊不遠的地方。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創作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以愉快的心情,生動描繪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動的鱒魚的可愛形象。歌詞是由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舒巴特)所寫。這藝術歌曲後來被舒伯特在1819年改編成鋼琴五重奏版本其中的第四樂章主題,第四樂章並以這主題做變奏曲。
據說舒巴特在《鳟鱼》詩中把當時的统治者比作渔夫,攪混清亮的河水,企圖讓小鱼上勾,把群眾比做小鳟鱼,果然在混水中上當受骗。表達出他對這種情况的不滿與憤慨之情。這首歌曲吸收了奥地利民族民间的特点,侧重于作者個人的感情表现,通過一個簡單明了的小故事,反映出了當時較為複雜的社會現象。舒伯特在维也纳居住的時候,常到郊外散步,看到别人釣魚便說 “我非常羨幕快活的游鱼,當它們被釣上岸來時則不勝憐憫,我試圖將這些感情傾注到歌曲中去,這事對光輝生命的祝福和對悲惨的死亡的哀悼。”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舒伯特雖然深深地看到了黑暗社會的種種不平,但是還不可能找到造成這種不平的社會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處,这正是《鳟鱼》的悲劇性的所在。欣賞這首歌曲,可以幫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封建时代的黑暗和當時一代知識份子的痛苦和矛盾。這一點,正是舒伯特的音樂作品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歌曲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條在河裡自由自在、歡快活潑遊玩的小鳟鱼被狡詐、虛偽的渔夫釣上岸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對單純小鳟鱼的無限同情和對虛偽、狡诈的渔夫的憤慨,通過活潑輕快的藝術形象歌頌了真、善、美。
歌曲為帶再現部的兩段體曲式,開始是六小節的前奏,這個曲調也作為歌曲出现後的伴奏及尾奏過門一樣。鋼琴快速滾動的琶音和三度小跳的音型重複忽隐忽现,形象地描繪出潺潺流水以及動作敏捷的小鳟鱼在河水裡快樂遨遊的情景。
歌曲第一樂段是明朗的大調,旋律跳躍,弱起小節和八分音符的選用增添了活潑的氣氛。第一樂段由五個樂句组成(四個樂句加一個樂句的重複),第一樂句是歌曲的主题,歡快活潑、明亮清新、跳躍的旋律使人联想起活泼可爱的小鳟鱼形象。第二樂句同第一樂句基本相同,增添了俏皮的情绪。第三、四樂句是發展部分,節奏稍有變化。第五樂句是第四樂句的重複。第一樂句有兩段歌詞用同一曲调,中間有三個小過門。第一段敘述鳟鱼天真活泼地在水中嬉戲,第二段描寫渔夫正在思考如何引魚上钩。
突然钢琴不稳定、细碎不规则的伴奏打破了第一樂段的明朗,音樂變得暗淡、緊張不安。歌曲進入第二樂段,由大調式轉入小調式,前半段樂句節奏很不规则,加上小調式的陰暗色彩描寫了渔夫等得不耐烦,形象地刻畫了渔夫狡诈的心绪。後半段又再现了第一樂段的第三、四樂句旋律,雖然旋律一样,但是那種明朗的情绪已經消失,而是表達作者看到鱼兒受骗上钩时的激动心情。代之的是對小鳟鱼的同情、惋惜與憂傷之情。
德文歌詞:
In einem Bächlein helle,
Da schoß in froher Eil
Die launische Forelle
Vorüber wie ein Pfeil.
Ich stand an dem Gestade
Und sah in süßer Ruh
Des muntern Fischleins Bade
Im klaren Bächlein zu.
Ein Fischer mit der Rute
Wohl an dem Ufer stand,
Und sah`s mit kaltem Blute,
Wie sich das Fischlein wand.
So lang dem Wasser Helle,
So dacht ich, nicht gebricht,
So fängt er die Forelle
Mit seiner Angel nicht.
Doch endlich ward dem Diebe
Die Zeit zu lang. Er macht
Das Bächlein tückisch trübe,
Und eh ich es gedacht,
So zuckte seine Rute,
Das Fischlein zappelt dran,
Und ich mit regem Blute
Sah die Betrogene an.
英文:
In a clear brooklet,
with happy haste,
a playful trout
darted about like an arrow.
I stood on the bank
and contentedly watched
the merry fish bathe
in the clear brooklet.
A fisherman with his rod
stood on the bank
and looked on heartlessly
as the fish wriggled about.
So long as the clear water,
I thought, is not disturbed,
he will not catch the trout
with his hook.
But suddenly the thief
got tired of waiting.
He styly muddied up the brook,
and before I realized it
he jerked his rod
and the fish struggled on the line
and I, with my pulse beating high,
watched the betrayed one.
舒伯特的一生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李希典塔爾村莊,他的父親是農民出生的小學老師,後來開創了一所私立小學,親任校長,母親是廚師,由於生活貧困,父母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五個。舒伯特所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舒伯特小時候由父親教他小提琴,大哥教他鋼琴,十一歲進入皇家學院 ( Imperial College , Konvikt )攻讀音樂,住進神學院宿舍,並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今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高音部隊員,直到十六歲因變聲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期間,前往薩里耶利 ( Antonio Salieri ) 門下接受三年正規的作曲課程,所有的音樂知識幾乎全賴自己的摸索與努力。 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教師,此期間的創作如 F 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為這個樂團寫作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一三年﹞。1812年以作品1的名義出版「魔王」一曲時,已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的樂曲。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九日,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麗卿》譜曲,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濫觴,此說雖不見得壇精確,但這首歌卻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閘門。一八一五年,舒伯特就創作了一百四十首砍曲。在他短暫的一生﹝三十一年﹞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雖然他作品數量頗豐,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 ( 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經過朋友幫忙,他在 1818 與 1824 年,受聘於匈牙利 Esterhazy 公爵,擔任公爵女兒們的家庭教師。不過,他還是喜歡隨興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全不感興趣。每回只要拿到錢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取樂,等錢花光了再由朋友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將樂曲譜寫在帳單背面。
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一向易感,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他寫了超過六百首藝術歌曲,他會用同一首詩作,譜寫不同曲調的曲子,有些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甚至超過六次以上。他在音樂與文字間找到一個讓兩者安適而不扞格的情境,使兩者能在表達某種情境狀態時發揮到最大,他一向與世無爭,所以也不想讓音樂與文字間分出從屬,就如你無法硬是要區分在詮釋舒伯特的歌曲時,歌者和鋼琴伴奏誰比誰重要,鋼琴往往是外塑情境的描摩,人聲就變成心理狀態的獨白。
舒伯特終其三十一個年頭的生命,除了少數外出旅行的機會,他的足跡始終都徘徊流連在這個城市的無數角落,在他身前維也納對他瞭解不多,即使死後很長一段時間,維也納也都沒有給這位天才應有的尊敬與重視,他的作品雖不僅限於歌曲﹝他尚有九首交響曲、十部歌劇、多首管弦樂曲以及宗教音樂,更有為數眾多的室內樂與鋼琴奏鳴曲等等﹞,但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無不具有天使般優美純潔的旋律,這也是使他能夠在音樂史上躋身最偉大的作曲家行列的原因。
1827年在貝多芬臨終病榻上,年輕的舒伯特哀傷的與其道別,隔年1828 年11月19日,舒伯特去世於維也納遺體便葬在他最尊崇的貝多芬墓旁,享年三十一歲。
1797 1/31日下午1:30於維也納出生, 父親 Franz Theodor Schubert是當地小學校長。 2/1日在 Liechtehal受洗。
1802 在家裡開始接受初等教育。
1803 正式進入學校就讀, 成績優秀常獲全班之冠。
1805 開始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此後曾跟隨 Michael Holzer 學習鋼琴, 風琴和作曲。
1808 10/1日進入皇家教會學校讀書, 與 Josef Von Spaun交友, 此後親密的友誼保持終身。
1809 Spaun畢業離開教會學校。
1810 完成最初的作品鋼琴變奏曲和幻想曲。
1811 Spaun移居維也納。 此時他全心作曲導致學業退步, 被罰禁止出入父親的家門。
1812 母親 Elisabeth Schubert 因換傷寒去世。因母親去世和父親和解。 六月跟隨 Wenzel Ruzicka學習對位法。
1813 17歲, 4/25日父親再婚。八月於教會學校畢業, 回父親的家, 秋天進入聖安娜師範學校就讀 Training, School for Elemen- Tary Teachers in the Anwagasse, 10/28日完成D大調第一交響曲。
1814 認識了詩人Johann Mayrhofer, 秋天入父親的小學教書。
1816 四月申請入萊巴哈學校 (Laibach)。 對教學不感興趣, 6/16日作品清唱曲, 首次活得作品的報酬。
1817 與大歌唱家 Johann Michael Voge開始往來, 以後成為舒伯特音樂最有力的支援者。秋天厭倦教書生活, 於是從父親的學校獲得一年的休假。
1818 夏天, 擔任匈牙利貴族 Count Johann Esterhazy伯爵家中的音樂教師, 前往Zseliz地方的別墅於11月回到維也納。
因不願意回學校當教師, 曾被父親斥責, 寄居朋友 Franz Von Schober家裡, 從此開始寄居友人家的流浪生活。
1819 春天搬到麥魯霍法的家。
1921 早春, 結束和麥魯獲法的兩年同居生活, 再度回去 Schober家寄居。以[魔王]為作品第一號開始出版。七月與朋友們一起去阿真堡。九月與 Schober一起去聖比爾登。
1822 再度和父親和解。開始作[未完成交響曲], 並以作品第十號變奏曲去拜訪貝多芬。
1823 夏天與Johann Michael Voge一起前往奧地利北部旅行演奏, 九月中旬回維也納, 居住於羅帚父親家, 被推薦為格拉絃音樂協會榮譽會員。韋伯第二次來維也納, 由於對他在10/25日初演的歌劇 Euryanthe下了正直的評語, 結果兩人開始交惡。
1824 五月起第二次當 Count Johann Esterhazy家的音樂教師, 往Zseliz。
5/7日, 老師沙利厄里以75高齡去世, 同月再度和 Voge一起以維也納為起點, 往奧地利北部地方旅行。十月, 送Voge去義大利後, 獨自回到維也納, 舒伯特一居於卡爾教堂旁, 許文特家隔壁的[月光莊]。
1826 因宮廷劇團缺乏指揮, 於是提出申請。
1827 申請被駁回。二月. Anton Schindle將許多舒伯特的作品介紹給臥病的貝多芬。3/26日, 貝多芬去世, 心中十分悲傷。六月, 被推薦為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幹部會員, 9/2日受 Marie Pachler夫人邀請, 離開維也納前往克拉茲。9/20日回到維也納。
1828 3/26日, 演奏會發表自己的作品, 9/1日離開 Schober家, 移居於哥哥 Ferd-inand Schubert家。
十月初旬和哥哥一起去艾森市 Eisenstadt參觀海頓的墳墓。
10/31日再紅十字餐廳吃魚時感到噁心, 這是他最後一次進餐。
11/3日在赫那斯哥教堂聽哥非迪南的安魂曲, 這是他最後一次聽音樂會。 病情加重, 不得不再躺在床上。
11/4日曾經勉強向 Simon Schter學習對位法, 可是此次為他最後一次的上課。
11/16日經診斷為傷寒。
11/19日下午三時逝世。
11/21日埋葬於威靈 Wahring墓地, 在貝多芬旁邊不遠的地方。
星期三, 9月 12, 2007
星期三, 9月 05, 2007
莫札特小測驗
1. 莫札特的爸爸叫做: A. 雷奧普得 B. 海頓 C. 約瑟夫
2. 下列那個不是莫札特的歌劇? A. 費加洛婚禮 B. 魔笛 C. 唐喬望尼 D. 杜蘭朵
3. 莫札特的妻子叫做 A. 阿洛伊希亞 B. 康斯坦茲 C. 尼娜
4. 下列哪一個作曲家非常賞識莫札特? A. 海頓 B. 蒙台威爾弟 C. 孟德爾頌
5. 莫札特一生寫了各種形式,約650首作品,下列哪首曲子不是莫札特寫的? A. 小星星變奏曲 B. 安魂曲 C. 新世界交響曲
6. 莫札特在同一年寫了五首 A. 小提琴協奏曲 B. 歌劇 C. 木管五重奏
2. 下列那個不是莫札特的歌劇? A. 費加洛婚禮 B. 魔笛 C. 唐喬望尼 D. 杜蘭朵
3. 莫札特的妻子叫做 A. 阿洛伊希亞 B. 康斯坦茲 C. 尼娜
4. 下列哪一個作曲家非常賞識莫札特? A. 海頓 B. 蒙台威爾弟 C. 孟德爾頌
5. 莫札特一生寫了各種形式,約650首作品,下列哪首曲子不是莫札特寫的? A. 小星星變奏曲 B. 安魂曲 C. 新世界交響曲
6. 莫札特在同一年寫了五首 A. 小提琴協奏曲 B. 歌劇 C. 木管五重奏
星期二, 9月 04, 2007
莫札特 歌劇 "魔笛" 中的"夜后"
《魔笛》的內容,由夜后的女兒帕蜜娜被惡魔薩拉斯妥拐走開始,王子塔米諾由於驚嘆於帕蜜娜的美貌,於是答應夜后去救出帕蜜娜。帶著夜后送給他的魔笛及捕鳥人巴巴吉諾啟程去救帕蜜娜,在塔米諾見到帕蜜娜之後他們立刻陷入熱戀,此時劇情卻有了很大的轉變,拐走帕蜜娜的薩拉斯妥不再是惡魔,而是德高望重的祭司,而夜后卻變成壞女人,而這對戀人在經過重重的考驗及夜后的阻隢後憑著愛與魔笛的力量終於可以幸福的在一起。
《魔笛》是莫札特最後的歌劇作品,這部歌劇可以說是德國Singspiel的集大成之作,劇本為艾曼紐.席克耐(Emanuel Schikaneder)所寫的。在這部歌劇中,我們可以看出莫札特所呈現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均衡、對立理念,王子塔米諾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鳥人則是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的一方,祭司薩拉斯妥也以其高貴的情操來感化夜后的報復,莫札特成功地將自己的意念寄託於這個童話般的題材中,在這部歌劇裏表露無遺,在這部歌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當的多,如夜后的詠嘆調、巴巴吉諾演唱猶如童話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薩拉斯妥的詠嘆調,以及巴巴吉諾與芭芭吉娜的二重唱,莫札特為《魔笛》賦予了生命,他的音樂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劇充滿了豐富的活力及生命力。來源:http://www3.ouk.edu.tw/wester/composer/midi/mozart/magic.htm
影片1: The Magic Flute at The 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 lead by Colin Davis, directed by David McVicar. Scene from the second act, Dorothea Röschmann as Pamina is participating. 歌劇中的夜后(歌曲從一分半後開始)
影片2: 小男孩演唱版本
《魔笛》是莫札特最後的歌劇作品,這部歌劇可以說是德國Singspiel的集大成之作,劇本為艾曼紐.席克耐(Emanuel Schikaneder)所寫的。在這部歌劇中,我們可以看出莫札特所呈現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均衡、對立理念,王子塔米諾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鳥人則是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的一方,祭司薩拉斯妥也以其高貴的情操來感化夜后的報復,莫札特成功地將自己的意念寄託於這個童話般的題材中,在這部歌劇裏表露無遺,在這部歌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當的多,如夜后的詠嘆調、巴巴吉諾演唱猶如童話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薩拉斯妥的詠嘆調,以及巴巴吉諾與芭芭吉娜的二重唱,莫札特為《魔笛》賦予了生命,他的音樂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劇充滿了豐富的活力及生命力。來源:http://www3.ouk.edu.tw/wester/composer/midi/mozart/magic.htm
影片1: The Magic Flute at The 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 lead by Colin Davis, directed by David McVicar. Scene from the second act, Dorothea Röschmann as Pamina is participating. 歌劇中的夜后(歌曲從一分半後開始)
影片2: 小男孩演唱版本
La Campanella in violin and piano (The Little Bell) 鐘
介紹: 原曲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當時李斯特首次聽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隨即改編為鋼琴作品。此曲旋律优美動聽,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鋼琴技巧,以當時的鋼琴發展來看,其艱深程度被視為“不可能彈奏”。短短4分鐘的音樂中,不斷出現“輪奏”(左右手交替彈奏)、“快速變8度”及“极大音程跳動的斷奏”等部分。當中最難的段落在以單手快速跳躍4個8度彈奏模仿鐘聲的一段。
Violin version: 12 year old playing the violin.
piano version: Yun-Di Lee (李雲迪日本演出版本)
Violin version: 12 year old playing the violin.
piano version: Yun-Di Lee (李雲迪日本演出版本)
free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