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7, 2007

Schubert- Die Forelle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鱒魚

舒伯特的"鱒魚" (Die Forelle)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創作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以愉快的心情,生動描繪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動的鱒魚的可愛形象。歌詞是由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舒巴特)所寫。這藝術歌曲後來被舒伯特在1819年改編成鋼琴五重奏版本其中的第四樂章主題,第四樂章並以這主題做變奏曲。

據說舒巴特在《鳟鱼》詩中把當時的统治者比作渔夫,攪混清亮的河水,企圖讓小鱼上勾,把群眾比做小鳟鱼,果然在混水中上當受骗。表達出他對這種情况的不滿與憤慨之情。這首歌曲吸收了奥地利民族民间的特点,侧重于作者個人的感情表现,通過一個簡單明了的小故事,反映出了當時較為複雜的社會現象。舒伯特在维也纳居住的時候,常到郊外散步,看到别人釣魚便說 “我非常羨幕快活的游鱼,當它們被釣上岸來時則不勝憐憫,我試圖將這些感情傾注到歌曲中去,這事對光輝生命的祝福和對悲惨的死亡的哀悼。”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舒伯特雖然深深地看到了黑暗社會的種種不平,但是還不可能找到造成這種不平的社會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處,这正是《鳟鱼》的悲劇性的所在。欣賞這首歌曲,可以幫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封建时代的黑暗和當時一代知識份子的痛苦和矛盾。這一點,正是舒伯特的音樂作品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歌曲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條在河裡自由自在、歡快活潑遊玩的小鳟鱼被狡詐、虛偽的渔夫釣上岸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對單純小鳟鱼的無限同情和對虛偽、狡诈的渔夫的憤慨,通過活潑輕快的藝術形象歌頌了真、善、美。

歌曲為帶再現部的兩段體曲式,開始是六小節的前奏,這個曲調也作為歌曲出现後的伴奏及尾奏過門一樣。鋼琴快速滾動的琶音和三度小跳的音型重複忽隐忽现,形象地描繪出潺潺流水以及動作敏捷的小鳟鱼在河水裡快樂遨遊的情景。

歌曲第一樂段是明朗的大調,旋律跳躍,弱起小節和八分音符的選用增添了活潑的氣氛。第一樂段由五個樂句组成(四個樂句加一個樂句的重複),第一樂句是歌曲的主题,歡快活潑、明亮清新、跳躍的旋律使人联想起活泼可爱的小鳟鱼形象。第二樂句同第一樂句基本相同,增添了俏皮的情绪。第三、四樂句是發展部分,節奏稍有變化。第五樂句是第四樂句的重複。第一樂句有兩段歌詞用同一曲调,中間有三個小過門。第一段敘述鳟鱼天真活泼地在水中嬉戲,第二段描寫渔夫正在思考如何引魚上钩。

突然钢琴不稳定、细碎不规则的伴奏打破了第一樂段的明朗,音樂變得暗淡、緊張不安。歌曲進入第二樂段,由大調式轉入小調式,前半段樂句節奏很不规则,加上小調式的陰暗色彩描寫了渔夫等得不耐烦,形象地刻畫了渔夫狡诈的心绪。後半段又再现了第一樂段的第三、四樂句旋律,雖然旋律一样,但是那種明朗的情绪已經消失,而是表達作者看到鱼兒受骗上钩时的激动心情。代之的是對小鳟鱼的同情、惋惜與憂傷之情。

德文歌詞:
In einem Bächlein helle,
Da schoß in froher Eil
Die launische Forelle
Vorüber wie ein Pfeil.
Ich stand an dem Gestade
Und sah in süßer Ruh
Des muntern Fischleins Bade
Im klaren Bächlein zu.
Ein Fischer mit der Rute
Wohl an dem Ufer stand,
Und sah`s mit kaltem Blute,
Wie sich das Fischlein wand.
So lang dem Wasser Helle,
So dacht ich, nicht gebricht,
So fängt er die Forelle
Mit seiner Angel nicht.
Doch endlich ward dem Diebe
Die Zeit zu lang. Er macht
Das Bächlein tückisch trübe,
Und eh ich es gedacht,
So zuckte seine Rute,
Das Fischlein zappelt dran,
Und ich mit regem Blute
Sah die Betrogene an.

英文:
In a clear brooklet,
with happy haste,
a playful trout
darted about like an arrow.
I stood on the bank
and contentedly watched
the merry fish bathe
in the clear brooklet.

A fisherman with his rod
stood on the bank
and looked on heartlessly
as the fish wriggled about.
So long as the clear water,
I thought, is not disturbed,
he will not catch the trout
with his hook.

But suddenly the thief
got tired of waiting.
He styly muddied up the brook,
and before I realized it
he jerked his rod
and the fish struggled on the line
and I, with my pulse beating high,
watched the betrayed one.





舒伯特的一生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李希典塔爾村莊,他的父親是農民出生的小學老師,後來開創了一所私立小學,親任校長,母親是廚師,由於生活貧困,父母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五個。舒伯特所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舒伯特小時候由父親教他小提琴,大哥教他鋼琴,十一歲進入皇家學院 ( Imperial College , Konvikt )攻讀音樂,住進神學院宿舍,並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今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高音部隊員,直到十六歲因變聲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期間,前往薩里耶利 ( Antonio Salieri ) 門下接受三年正規的作曲課程,所有的音樂知識幾乎全賴自己的摸索與努力。 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教師,此期間的創作如 F 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為這個樂團寫作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一三年﹞。1812年以作品1的名義出版「魔王」一曲時,已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的樂曲。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九日,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麗卿》譜曲,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濫觴,此說雖不見得壇精確,但這首歌卻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閘門。一八一五年,舒伯特就創作了一百四十首砍曲。在他短暫的一生﹝三十一年﹞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雖然他作品數量頗豐,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 ( 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經過朋友幫忙,他在 1818 與 1824 年,受聘於匈牙利 Esterhazy 公爵,擔任公爵女兒們的家庭教師。不過,他還是喜歡隨興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全不感興趣。每回只要拿到錢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取樂,等錢花光了再由朋友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將樂曲譜寫在帳單背面。

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一向易感,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他寫了超過六百首藝術歌曲,他會用同一首詩作,譜寫不同曲調的曲子,有些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甚至超過六次以上。他在音樂與文字間找到一個讓兩者安適而不扞格的情境,使兩者能在表達某種情境狀態時發揮到最大,他一向與世無爭,所以也不想讓音樂與文字間分出從屬,就如你無法硬是要區分在詮釋舒伯特的歌曲時,歌者和鋼琴伴奏誰比誰重要,鋼琴往往是外塑情境的描摩,人聲就變成心理狀態的獨白。

舒伯特終其三十一個年頭的生命,除了少數外出旅行的機會,他的足跡始終都徘徊流連在這個城市的無數角落,在他身前維也納對他瞭解不多,即使死後很長一段時間,維也納也都沒有給這位天才應有的尊敬與重視,他的作品雖不僅限於歌曲﹝他尚有九首交響曲、十部歌劇、多首管弦樂曲以及宗教音樂,更有為數眾多的室內樂與鋼琴奏鳴曲等等﹞,但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無不具有天使般優美純潔的旋律,這也是使他能夠在音樂史上躋身最偉大的作曲家行列的原因。

1827年在貝多芬臨終病榻上,年輕的舒伯特哀傷的與其道別,隔年1828 年11月19日,舒伯特去世於維也納遺體便葬在他最尊崇的貝多芬墓旁,享年三十一歲。


1797 1/31日下午1:30於維也納出生, 父親 Franz Theodor Schubert是當地小學校長。 2/1日在 Liechtehal受洗。

1802 在家裡開始接受初等教育。
1803 正式進入學校就讀, 成績優秀常獲全班之冠。
1805 開始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此後曾跟隨 Michael Holzer 學習鋼琴, 風琴和作曲。
1808 10/1日進入皇家教會學校讀書, 與 Josef Von Spaun交友, 此後親密的友誼保持終身。
1809 Spaun畢業離開教會學校。
1810 完成最初的作品鋼琴變奏曲和幻想曲。
1811 Spaun移居維也納。 此時他全心作曲導致學業退步, 被罰禁止出入父親的家門。
1812 母親 Elisabeth Schubert 因換傷寒去世。因母親去世和父親和解。 六月跟隨 Wenzel Ruzicka學習對位法。
1813 17歲, 4/25日父親再婚。八月於教會學校畢業, 回父親的家, 秋天進入聖安娜師範學校就讀 Training, School for Elemen- Tary Teachers in the Anwagasse, 10/28日完成D大調第一交響曲。

1814 認識了詩人Johann Mayrhofer, 秋天入父親的小學教書。
1816 四月申請入萊巴哈學校 (Laibach)。 對教學不感興趣, 6/16日作品清唱曲, 首次活得作品的報酬。
1817 與大歌唱家 Johann Michael Voge開始往來, 以後成為舒伯特音樂最有力的支援者。秋天厭倦教書生活, 於是從父親的學校獲得一年的休假。

1818 夏天, 擔任匈牙利貴族 Count Johann Esterhazy伯爵家中的音樂教師, 前往Zseliz地方的別墅於11月回到維也納。

因不願意回學校當教師, 曾被父親斥責, 寄居朋友 Franz Von Schober家裡, 從此開始寄居友人家的流浪生活。

1819 春天搬到麥魯霍法的家。
1921 早春, 結束和麥魯獲法的兩年同居生活, 再度回去 Schober家寄居。以[魔王]為作品第一號開始出版。七月與朋友們一起去阿真堡。九月與 Schober一起去聖比爾登。

1822 再度和父親和解。開始作[未完成交響曲], 並以作品第十號變奏曲去拜訪貝多芬。
1823 夏天與Johann Michael Voge一起前往奧地利北部旅行演奏, 九月中旬回維也納, 居住於羅帚父親家, 被推薦為格拉絃音樂協會榮譽會員。韋伯第二次來維也納, 由於對他在10/25日初演的歌劇 Euryanthe下了正直的評語, 結果兩人開始交惡。

1824 五月起第二次當 Count Johann Esterhazy家的音樂教師, 往Zseliz。
5/7日, 老師沙利厄里以75高齡去世, 同月再度和 Voge一起以維也納為起點, 往奧地利北部地方旅行。十月, 送Voge去義大利後, 獨自回到維也納, 舒伯特一居於卡爾教堂旁, 許文特家隔壁的[月光莊]。

1826 因宮廷劇團缺乏指揮, 於是提出申請。
1827 申請被駁回。二月. Anton Schindle將許多舒伯特的作品介紹給臥病的貝多芬。3/26日, 貝多芬去世, 心中十分悲傷。六月, 被推薦為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幹部會員, 9/2日受 Marie Pachler夫人邀請, 離開維也納前往克拉茲。9/20日回到維也納。

1828 3/26日, 演奏會發表自己的作品, 9/1日離開 Schober家, 移居於哥哥 Ferd-inand Schubert家。
十月初旬和哥哥一起去艾森市 Eisenstadt參觀海頓的墳墓。

10/31日再紅十字餐廳吃魚時感到噁心, 這是他最後一次進餐。
11/3日在赫那斯哥教堂聽哥非迪南的安魂曲, 這是他最後一次聽音樂會。 病情加重, 不得不再躺在床上。
11/4日曾經勉強向 Simon Schter學習對位法, 可是此次為他最後一次的上課。
11/16日經診斷為傷寒。
11/19日下午三時逝世。
11/21日埋葬於威靈 Wahring墓地, 在貝多芬旁邊不遠的地方。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

free web counter
free web counter